个人中心登录
真题分享栏目 考试相关

高端班临床执业医师传染病精华知识点15条

发布时间:2021-08-06  

常见传染病

一 病毒性肝炎

1.急性肝炎:甲:戊;急慢性肝炎:乙、丙、丁;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 戊:经口;乙、丁:血、接触、母婴;丙:血

2.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余皆为RNA;甲型肝炎病毒(HAV):嗜肝RNA病毒

3.IgM抗体多于起病早期产生,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型抗体可长期存在,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4.HBV的三个抗原抗体系统Ag——抗原Ab——抗体

(1)表面抗原和抗体:HBsAg与抗-HBs(HBsAb)。S表面→死要面子

(2)核心抗原和抗体:HBcAg与抗-HBc(HBcAb)。C核心→C位

  1. e抗原和e抗体:HBeAg与抗-HBe(HBeAb)。

5.乙肝抗原抗体核心考点:

 

血中检出

临床意义

HBsAg

存在感染;无复制无传染性

HBsAb

唯一的保护性抗体

HBcAg

×

有传染性

HBcAb

IgM--近期,活动;IgG--曾经

HBeAg

有传染性;正在复制

HBeAb

恢复

6.(1)甲型肝炎:抗-HAVIgM阳性,血清或粪便中检出HAVRNA

(2)乙型肝炎:有以下现症HBV感染指标任何一项阳性可诊断为HBV感染: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 DNA阳性;③血清抗-HBcIgM阳性;④HBeAg阳性

(3)丙型肝炎:血清HCVRNA和抗HCV阳性

(4)丁型肝炎:血清抗-HDVIgM阳性;血清HDVRNA和(或)HDVAg阳性。

(5)戊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EVIgM阳性,或HEVRNA阳性。

7. 肝炎分型

(1)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黄:胆红素>171umol/L。)

(2)慢性肝炎:病史超过半年

(3)重型肝炎

1)肝性脑病(急性:14天内;亚急性2~26周)。

2)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正常12~14s,正常活动度为75%~100%)

  1. 胆红素每日上升≥17.1umol/l以上,胆红素总量≥171umol/l以上。

(4)慢性重型肝炎:又称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炎的基础上出现了重症肝炎的表现

(5)淤胆型肝炎

1)黄疸长:持续3周以上。

2)黄疸三分离。(只有黄、和症状不相符,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

3)大便颜色浅,皮肤瘙痒。

  1. 肝炎肝硬化

8.治疗重点总结:

(1)抗病毒:慢性肝炎与急性丙型肝炎。其他类型急性肝炎不抗病毒

(2)干扰素(IFN):慢性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重型,急性(丙肝除外)不能用

  1. 核苷(酸):慢性乙型肝炎、重型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二 肾综合征出血热

1.三大主症: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最为突出。

三红:颜面、颈及上胸部皮肤明显充血潮红。

2.汉坦病毒传染源啮齿类动物--老鼠;人不是主要传染源;接触;呼吸道;消化道;螨媒;垂直传播

3.确诊血清特异性抗体(IgM、IgG)检测。

4.肾综合出血热临床表现

(1)发热期:三痛、三红、出血、肾损。

(2)低血压休克期:热退病情反而加重——特征性改变。

(3)少尿期:肾衰竭、高血容量。

(4)多尿期:低钾。

  1. 恢复期

 

三 细菌性痢疾

1.夏秋消化道传播,内毒素致病。

2.各型核心特点

(1)轻型:无脓血便。

(2)重型:腹泻数十次;多种并发症

(3)普通型: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发热

(4)中毒型:脑型(神智障碍;呼衰)休克型(血压低,灌注差)、无明显腹痛腹泻

(5)慢性型:>2个月

3..治疗:喹诺酮类,年纪小的选头孢

 

四 流行性乙型脑炎

1.脑实质炎 ;病死率高;后遗症多见;蚊子传播;夏秋季节多发

2.临床分期:典型的临床经过分四期,即初期、极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1)初期:病程第1~3日。高热头痛

(2)极期:病程第4~10日。表现为脑炎的症状,三大主症: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

惊厥或抽搐:为乙脑严重的症状之一

呼吸衰竭:是本病最严重的表现和主要的死亡原因

(3)恢复期:神志转清,逐渐恢复正常。恢复较慢的积极治疗可于半年内恢复。

(4)后遗症期 

3.临床类型

 

体温

神智

抽搐

呼衰

昏迷等级

 

轻型

38~39℃

神志清楚

无抽搐

无呼吸循环衰竭

 

 

中型

39~40℃

浅昏迷

偶有抽搐

无呼吸循环衰竭

一般疼痛刺激有反应

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存在

重型

>40℃

中度昏迷

反复抽搐

无吸循环衰竭

重度疼痛刺激有反应

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迟钝

极重

爆发型

>40℃

深昏迷

持续抽搐

迅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

任何刺激无反应

反射消失

4.辅助检查

(1)流行性乙型脑炎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脊液检查

 

外观

白细胞

蛋白

乙脑

外观清亮

白细胞多在(50~500)×106/L

蛋白轻度增高

糖量正常

流脑

多浑浊

细胞数增高>1000×106/L

蛋白明显增高

糖减低

(2)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确诊。

5.诊断及确诊依据

夏秋季,儿童。起病急,高热、头痛、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症状及脑膜刺激征等神经系统体征。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确诊

6.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高热、抽搐、呼吸衰竭

 

五 钩端螺旋体病

1.钩端螺旋体,革兰染色阴性,微需氧菌。

2.传染源是黑线姬鼠、猪和犬。患者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小。夏秋,南方,水农民、渔民、屠宰工人等被感染的机会多。人群普遍易感,接触疫水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3.临床经过可分三期五型。

(1).早期(钩体败血症期):三症(发热,酸痛,身乏);三征(眼红、腿痛、淋巴大)

(2).中期(器官损伤期);按不同表现分为5型。

1)单纯型(感染中毒型,流感伤寒型):临床上最多见,症状同早期。

2)肺出血型:咯血,喘憋。是本病常见的死亡原因。

3)黄疸出血型:又称外耳病。黄疸、肝损、肾损。

4)肾衰竭型:蛋白尿等,黄疸出血型的肾损害最突出

5)脑膜脑炎型:脑膜炎脑炎表现

4.后发症:迟发性变态反应

(1)后发热:热退3~4日后再次发热,可以自愈。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无钩体血症,不需抗生素治疗

(2)反应性脑膜炎:后发热时出现脑膜炎,但检查无异常,无钩体存在。预后好。

(3)眼后发症:在热退后1周至1个月左右,出现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巩膜炎、球后视神经炎、玻璃体混浊。

(4)闭塞性脑动脉炎:出现较晚,在病后2~6个月因反应性动脉炎导致脑缺血而出现偏瘫、失语,可短暂反复发作。

5.治疗:国内常首选青霉素G40万U肌注每6~8小时1次。疗程:一般用5~7日或热退后3日停药。

赫氏反应表现:为首剂青霉素后,突然寒战、高热,继之大汗、热退,可伴血压下降或休克。本质:螺旋体大量裂解,释放毒素。首剂后加重,应分次给药减量试探。

 

六 伤寒

1.(1).菌体抗原(O)——IgM     肥达反应

(2).鞭毛抗原(H)——IgG     辅助诊断

(3).表面抗原(Vi)——Vi抗体——调查伤寒带菌者

耐低温,怕热怕干燥,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2. 伤寒基础部分重点小结:

(1)伤寒杆菌主要致病因素——内毒素。仅霍乱为外毒素

(2)伤寒慢性带菌者常见的细菌存在部位——胆囊。

(3)主要传染源——慢性带菌者;好发季节——夏秋。

(4)伤寒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系统。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肝脾肿大

(5)伤寒主要侵犯部位——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右下腹痛(菌痢—左)

(6)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食物污染,水源污染造成暴发流行

3.临床表现

(1)初期:无特异性:菌血症及中毒表现

(2)极期发热、相对缓脉、肝脾大、玫瑰疹、消化道症状,肠穿孔肠出血

(3)缓解期:渐轻。小心出现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4)恢复期

4.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一般,中性减少,嗜酸明显减少或消失

(2)血培养确诊;骨髓培养适用于已采用抗菌治疗或血培养阴性者粪便培养 ;尿培养

(3)肥达反应:“O”抗体更有意义

5.治疗:喹诺酮类孕妇和儿童禁用

氨苄西林胆汁浓度高——慢性

头孢菌素类:二、三代

七 霍乱

1.急性起病

2.先泻后吐(泻:次数多,水多;无腹痛,无里急后重)(米泔水)

3.脱水(洗衣工手)血压下降,低钠抽筋,低钾。

4.诊断:确诊方法——找到细菌。治疗:最主要最关键——补液。

 

八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原

传播途径

传染源

好发季节

症状特点

脑脊液

流脑

脑膜炎球菌

呼吸道

带菌者;患者

冬春季

瘀点瘀斑(败血症)

细胞多

乙脑

乙脑病毒

蚊虫叮咬

夏秋季

脑实质损害(呼吸衰竭)

细胞少

1.脑膜炎球菌,儿童,呼吸道传播,急性起病,细菌入血,高热、瘀点瘀斑,化脓性脑膜炎(软脑膜)

2.临床表现

(1)普通型:上呼吸道感染期——进入人体;败血症期——进入血液;脑膜炎期——进入大脑;恢复期——细菌清除

败血症期:瘀点或瘀斑血培养多阳性,脑脊液可能正常,瘀点涂片找到病原菌

(2)暴发型流脑(休克型):无脑膜刺激征,无脑脊液显著异常。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主。脑脊液:、化脓性改变,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早期正常,后期混浊,细胞数增高以多核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增高,糖和氯化物减低

4.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保持每日尿量在1000ml以上。青霉素G: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

5.暴发型流脑的治疗

(1)休克型:抗休克及防治DIC。

(2)脑膜脑炎型:减轻脑水肿,防治呼吸衰竭和脑疝。

(3)混合型:抗感染+抗休克+抗DIC+抗脑水肿+激素

 

九 疟疾

1.疟原虫蚊叮咬传播,乙脑也可经蚊传播

2.临床特点:疟原虫间歇性入血,致间歇性定时发作的寒战、高热、继以大汗而缓解,常有脾大与贫血(红细胞被破坏)。

3.实验室检查:①血白细胞正常或减少,贫血。②血涂片找到疟原虫是确诊疟疾的主要依据。

4.治疗:氯喹最常用。

 

血吸虫病

1.表现:肝脾大、发热皮疹、腹痛腹泻、血嗜酸粒增高、接触疫水

2.人畜共患病,中间宿主——钉螺,尾蚴侵入人体,虫卵——引起病变主要原因,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门脉系统

3.晚期血吸虫病最常见为:巨脾型

4.治疗:血吸虫最常用吡喹酮

 

十一 艾滋病

1.病原:人免疫缺陷病毒。侵犯CD4+T淋巴细胞。确诊查HIV抗体阳性。

2.传播途径:性,血液,母婴。人普遍易感。

3.临床分期:急性期(1月窗口期,淋巴结肿大等非特异症状,抗体可以阴性),无症状期,艾滋病期。

4.卡氏肺孢子菌肺炎——最常见,最主要死因;各种肿瘤(卡波西肉瘤)

 

十二 淋病

1.淋病奈瑟菌(简称淋菌),有脓性分泌物;首选分泌物涂片(简单、快速);分泌物培养(最

2.治疗:头孢三代(头孢曲松)。

 

十三 梅毒

1.梅毒:早期(传染性最强);晚期。

2.各期临床表现:(硬下疳——梅毒皮疹——各器官损伤)。

3.治疗:首选——青霉素。

 

十四 尖锐湿疣

1.临床表现:初期为小乳头状疣,后期病灶融合,呈鸡冠状、菜花状或桑葚状。

2.治疗:局部治疗。

 

十五 重点总结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老鼠乱窜)

2.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完全清楚、不留痕迹。

病原携带者——强调携带传染给他人

潜伏性感染——强调潜伏——找机会发病不传染给他人。

隐性感染——三无一有。

显性感染——全部有

3.致病力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4.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3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5.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季节、地域)、社会因素。

6.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主要);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7.传染病治疗:治疗,护理,消毒隔离。

8.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药物预防。

9.甲类:在城镇于2小时内,在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上报。

乙类:城镇要求6小时内上报;农村12小时内上报。新冠

丙类:要求发现后24小时上报。

乙按甲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新冠肺炎

 


 

星题库







在线咨询

医师 咨询

药师 咨询

护理 咨询

主治 咨询

扫一扫 关注微信

服务热线
400-966-2080





星恒教育订阅号

星恒教育服务号

TOP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