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三大原则:整体审查、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第二章:望诊

一、望神

1.得神

2.失神         虚——精亏神衰而失神——精神萎靡、手撒尿遗                   

实——邪盛神乱而失神——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搓空理线

  1. 少神

4.假神——回光返照,残灯复明,临终前预兆——戴阳证、除中(突然想吃)

假神的机理:脏腑精气极度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

  1.  赤色:主热证   实热——满面通红

                              虚热——颧部嫩红

  1.  白色:主虚

淡白首选血虚;㿠白首选阳虚;苍白为重症(实寒、亡阳、大出血)

  1.  黄色:主虚证、湿证

萎黄首选脾虚;黄胖为脾虚+水

黄疸为湿 阳黄=湿+热,阴黄=湿+寒

4. 青——寒痛瘀惊+气滞

寒痛青黑,瘀血青紫,惊风先兆/惊风眉间鼻柱口唇四周青,气滞青黄

5. 黑——寒痛瘀肾虚+水饮

寒痛青黑,瘀血黧黑,肾虚(阳虚黑而黯淡,阴虚黑而干焦)

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胖而能食——形盛有余

胖而食少——形盛气虚

瘦而能食——中焦有火

瘦而食少——中气虚弱

大肉尽脱——脏腑精气衰竭

  1. 望头发

小儿发结如穗——疳积

头皮发痒、多屑多脂——血热化燥

斑秃——血虚受风

  1. 望眼睛-五轮学说

肺——气轮——白珠

肝——风轮——黑珠

脾——肉轮——眼胞

心——血轮——目眦及血络

肾——水轮——瞳仁

昏睡露睛——脾虚;上睑下垂——脾虚气陷(多双侧)

  1. 望口唇

樱桃红色——煤气中毒

人中满唇反——脾气将绝

★4. 望牙齿

牙齿干燥如石——胃热炽盛

牙齿干燥如枯骨——肾阴枯涸

  1. 望皮肤

斑——摸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疹——摸之碍手,压之褪色

  1. 望排出物

(1)望痰

风痰——清有泡沫

寒痰——清

湿痰——稠

  1. 望呕吐物

清晰——寒

酸腐——伤食

黄绿苦水——胆

清水——痰涎痰饮

★五、望小儿指纹( 3 岁以内)

三关测轻重,风关气关和命关,入络入经入脏腑,透关射甲要了命

鲜红——外感表证;  淡白——脾虚——疳积

望舌——看颜色,看大小,看润燥

正常舌象:淡红舌 薄白苔

舌尖——心肺,舌中——脾胃,舌根——肾,舌边——肝胆

  1. 淡白——虚——气血虚(小),阳虚(大)
  2. 红——热——实(苔黄)、虚(少苔,无苔)
  3. 绛——特别热——里热亢盛(有苔)、阴虚火旺(无苔)
  4. 紫——血瘀——热(干枯少津)、寒(青紫湿润)

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

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

吐弄——心脾有热

厚薄分表里,润燥分寒热,腻腐痰浊内痈

剥脱——胃气阴两伤

镜面舌——气阴大伤

积粉苔——特别热

第四章:闻诊

一、

金实不鸣——实证

金破不鸣——虚证

★谵语(实)—声高有力—热扰心神

★郑声(虚)—声低无力—心气大伤

狂言——痰火扰心(鉴别谵语)

言謇——中风

二、咳嗽

紧闷——湿痰

少痰、无痰——燥咳

痰黄——热

易咳——湿

百日咳——咳嗽终止有鹭鸶鸟叫声

白喉——咳胜如犬吠,喉咙有伪膜

嗳气——噫;呃逆——哕

第五章:问诊

★1. 恶寒发热——表证

  1. 但寒不热
  2. 但热不寒——★四大潮热:

阳明潮热——日晡潮热—下午 3-5 点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明显

阴虚潮热——五心烦热——午后或入夜

瘀血潮热——肌肤甲错——午后夜间低热

4. 寒热往来—半表半里—无定时少阳     有定时疟疾

1. 自汗、盗汗—关键在睡在醒,不在黑白天

2. 战汗为转折点

前额——阳明头痛——白芷

两侧——少阳头痛——柴胡、黄芩

后头——太阳头痛——羌活

癫顶——厥阴头痛——吴茱萸

全头——太阴头痛——苍术

脑中痛连牙——少阴头痛——细辛、独活

实证——肝胆火旺(按之更甚)

虚证——肾精不足(按之减轻)

★渴不多饮①痰饮水湿内停;②湿热内困;③热入营血;④瘀血

厌食油腻之物——湿热蕴脾

厌食油腻厚味——肝胆湿热

消谷善饥——胃火

消谷善饥+便溏——胃强脾弱

饥不欲食——胃阴虚

口淡——脾虚

口甜——脾胃湿热

口苦——心火上炎或肝胆火

★溏结不调    时干时稀——肝郁脾虚——痛泻要方

先干后稀——脾胃气虚

小便短赤湿热,清长阳虚

第六章:脉诊

正常脉:有胃——从容、和缓、流利。

有神——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有根——尺部沉取应指有力。

浮脉类:浮洪濡散芤革

沉脉类:沉伏弱牢

迟脉类:迟缓涩结

数脉类:数疾促动

虚脉类:虚细微代短——应指无力

实滑弦紧长——应指无力

浮脉——皮肉之间——表证

沉脉——皮肉与筋骨之间——里证

伏脉——重按推筋着骨可得

迟脉——3至

缓脉——4至,感觉慢

数脉——6至

疾脉——7-8至

充实有力:洪脉——来盛去衰

                    实脉——来去皆盛

细软无力:濡脉——脉位浮

                   弱脉——脉位沉

均有间歇: 促——快——无规律——止无定数

                     结——慢——无规律——止无定数

                     代——慢——有规律——止有定数

一个快,两个慢;一个间歇有规律(代);两个间歇无规律(促、结)

浮而中空:芤——像葱管

                    革——像皮革

八、动脉——短、滑、数(像颗豆)

九、小儿脉:脉软而速

第七章:按诊

一、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

1. 尺肤凉,脉细小——泄泻、少气

2. 腹痛喜按——虚证;腹痛拒按——实证

3. 左少腹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肠中宿粪

右少腹痛拒按,或出现“反跳痛”——肠痈。

二、按胸部虚里

1. 动而应衣——宗气外泄。

2. 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宗气不守。(宗气不守有间歇--宗气不守规矩)

 

第八章:八纲辨证

一、八纲

阴和阳——病类(八纲总纲)

表和里——病位

寒和热——病性

虚和实——邪盛正衰

  1. 表里

表证——恶寒发热

里证——无恶寒发热

半表半里——寒热往来

  1. 寒热
  2. 虚实

气虚——乏力(无力、肢倦)

血虚——面色无华、唇甲色淡

阴虚——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气虚+寒象——喜温喜按、畏寒为秒杀词、可伴有㿠白、小便清长

  1. 阴阳

阴——寒、里、虚

阳——热、表、实

证候相兼——无相反的一对(如:里实热证)

证候错杂——相反一对为错杂(如:寒包热哮)

证候转化——一个阶段只有一个证型(如:由表入里、由实转虚)

证候真假——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

 

 

 

第九章:病因辨证

六淫均是外感

暑——湿+热+虚

第十章:气血津液辨证

  1. 气虚——乏力 轻—下坠;重—下垂
  2. 气陷——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
  3. 气不固证——气虚+不固(汗、液、尿;遗精、滑胎)
  4. 气脱证——病危
  5. 气滞证——肺肝脾胃(胀)
  6. 气逆证——肺胃肝(肝气上逆——头痛眩晕、昏厥、呕血)
  7. 气闭证——突发昏厥、绞痛、二便闭(实证)
  1. 血虚证——面色无华、唇甲色淡
  2. 血脱证——大出血
  3. 血瘀——刺痛、青紫、涩脉(无寒象!!)
  4. 血热证——出血+热象
  5. 血寒证——局部冷痛+血瘀(刺痛、瘀斑,月经色暗等)
  1. 气虚血瘀——气虚+血瘀
  2.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
  3. 气血两虚——气虚+血虚

★4. 气不摄血——气虚+出血——归脾汤

★5. 气随血脱——大出血+气脱(病危)——独参汤

正常水液——津液

异常水液——痰饮

痰饮

痰与饮的区别——痰稠而饮稀

★饮证

  1. 痰饮——饮停胃肠(有振水声,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2. 悬饮——饮停胸胁(胸胁饱满)
  3. 溢饮——饮停肌肤;相当于风寒而致的风水(小青龙汤)
  4. 支饮——饮停于肺(端坐呼吸)

第十一章:脏腑辨证(定位+定性)

  1. 心气虚证——心悸怔忡+气虚
  2. 心阳虚证——心悸+阳虚
  3. 心血虚证——心悸、失眠多梦+血虚
  4. 心阴虚证——心悸、失眠多梦+阴虚
  5. 心阳暴脱——脉微欲绝+亡阳
  6. 心脉痹阻——心前区疼痛、心痛、胸痛(瘀血、气滞、寒凝、痰阻)
  7. 痰蒙心神——神志异常+痰浊内盛—白腻苔、滑脉
  8. 痰火扰神——神志异常+痰火内盛—黄腻苔、滑数脉
  9. 心火亢盛——心烦心热、口舌生疮、尿频尿急尿痛
  10. 小肠实热——尿频尿急尿痛,伴有心烦心热、口舌生疮(与心火亢盛鉴别在:于小便异常在前在后,与膀胱湿热鉴别在于:有无心火表现)
  11. 瘀阻脑络——头痛眩晕+瘀血表现(青紫、涩脉) 

1. 干咳二选一——燥或阴虚

2. 干咳+表证——燥邪(温燥,凉燥)

干咳+五心烦热——阴虚

3. 风寒犯肺—咳嗽、喘+苔薄白,脉浮紧

4. 风热表证—咳痰、喘+苔薄黄,脉浮

5. 痰热壅肺——有痰有热

6. 寒痰阻肺——咳痰、喘+白腻苔、滑脉

7. 肺热炽盛—热、咳、喘+舌红苔黄脉数

8. 风水相博——水肿+表证

9. 肠道湿热——大便性状改变+湿热

10. 肠热腑实——有高热

★脾的定位指征——纳呆、腹胀、便溏             滑=濡

1. 脾气虚——食少腹胀便溏+气虚

2. 脾阳虚——纳呆腹胀便溏+虚寒

3. 湿热蕴脾——黄腻滑数(湿热)

4. 脾虚气陷——补中益气

5. 脾不统血——脾气虚+出血(归脾汤)

★胃的定位指征——胃痛恶心呕吐

  1. 胃阴虚——饥不欲食
  2. 胃热炽盛——口臭便秘(消谷善饥)
  3. 寒饮停胃——胃中振水音
  4. 寒滞胃脘—遇寒加重得温痛减,紧脉
  5. 食滞胃肠——嗳腐吞酸

肝的定位指征——头、目、胁、晕

1. 肝阳上亢证——上有肝火,下有肾阴虚

★2. 肝风内动四证

(1)肝阳化风=肝阳上亢+中风——镇肝熄风汤

(2)热极生风=高热+抽搐——羚角钩藤汤

(3)阴虚动风=五心烦热+蠕动——大定风珠

(4)血虚生风=麻木+颤动(面色萎黄)

3. 寒滞肝脉=实寒+肝经部位冷痛+脉紧

4. 肝胆湿热=胁肋胀痛、身目发黄、厌食腹胀、阴部瘙痒、黄腻苔滑数脉

5. 胆郁痰扰=胆怯易惊、苔黄腻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肾无实证——腰膝酸软就是肾虚

1. 肾阳虚——腰膝酸软+畏寒肢冷

2. 肾阴虚——腰膝酸软+五心烦热

3. 肾气虚——腰膝酸软

4. 肾精不足——影响生长发育和生殖

5. 肾气不固——遗精、遗尿

6. 肾虚水泛——腰膝酸软、水肿

7. 膀胱湿热——尿频尿急尿痛、苔黄脉滑数(无心火的表现)

六、脏腑兼证(定位+定位+定性)

1. 心肾不交--有心有肾有阴虚

2. 脾肾阳虚——五更泻

十二章:六经辨证

六经病传变

1. 传经——按六经顺序相传(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1. 合病——同时出现
  2. 并病——一前一后
  3. 直中--不经三阳,直达三阴

第十三章:卫气营血辨证

叶天士《温病论》

1. 顺传--卫气营血

2. 逆传--不经过气分,直入营血

第十四章:三焦辨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

  1. 顺传——上焦、中焦、下焦

2. 逆传--从肺卫横传心包(说明邪热炽盛,病情重)

 

 


 

领取完整版资料
分享即可查看全文
获取验证码

立即登录 返回页面

有账号!密码登录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关闭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