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豉汤(《伤寒论》)
组成:栀子、香豆豉。
功效:清宣郁热。主治:热郁胸膈证。身热懊,虚烦不眠,胸脘痞满,按之软而不硬,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红苔微黄,脉数。
口诀:箱子。
注解:箱-香豆豉,子-栀子。
歌诀:栀子豉汤治懊,虚烦不眠此方好;前证兼呕加生姜,若是少气加甘草。
方解:方中栀子味苦性寒,泄热除烦,降中有宣;香豉体轻气寒,升散调中,宜中有降。二药相合,共奏清热除烦之功。
白虎汤(《伤寒论》)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现代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牙龈炎等属气分热盛者。
口诀:师母干净。
注解:师-石膏,母-知母,干-甘草,净-粳米。
歌诀: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阳明大汗兼烦渴,清热生津法最宜。
方解:本方原为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为治疗气分热盛的代表方。本证是由伤寒化热内传阳明经所致。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胃热津伤,故烦渴引饮;里热蒸腾、逼津外泄,则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故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一助石膏清肺胃热,一滋阴润燥。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
配伍特点:石膏、知母相须为用,可增强清热生津之功。
加减化裁: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凉肝息风;若兼阳明腑实,见谵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消渴病而见烦渴引饮,加天花粉、芦根、麦冬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力。
禁忌: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脉见浮细或沉者;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组成: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
功效: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白虎汤证,但见汗多而脉大无力,属气津皆伤者;以及暑病津气两伤,见汗出背微恶风寒,身热而渴等症。
口诀:师母干净人。
注解:师-石膏,母-知母,干-甘草,净-粳米,人-人参。
歌诀:热渴汗出兼气虚,白虎加参最相宜。
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
组成:知母、甘草、石膏、粳米、桂枝。
功效:清热,通络,和营卫。
主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痛烦,时呕;风湿热痹,症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口诀:国母只食米。
注解:国-国老-甘草,母-知母,只-桂枝,食-石膏,米-粳米。
歌诀:身热欲呕骨节痛,白虎加桂疏经脉。
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
组成:知母、甘草、石膏、苍术、粳米。
功效: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见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等;风湿热痹,见身热,关节肿痛等。
口诀:母猪食甘米。
注解:母-知母,猪-苍术,食-石膏,甘-甘草,米-粳米。
歌诀:湿温身重汗出多,白虎加术湿热减。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粳米、甘草。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细数。
现代用于:治疗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
口诀:厦门人煮食干净米。
注解:厦-半夏,门-麦门冬-麦冬,人-人参,煮-竹叶,食-石膏,干-甘草,净米-粳米。
歌诀: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承;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津自生。
方解:本证多由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治疗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为主。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热;气短神疲、脉虚数为气虚的表现。方中竹叶、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呕为君药。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药。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佐药。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为使药。
配伍特点:半夏性温,与清热生津药配伍使用,消除其温燥之性,使降逆止呕的功效增强,使人参、麦冬补而不滞,使石膏清而不寒。本方为清补两顾之方。
加减化裁: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加石斛、天花粉清热养阴生津;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效;气分热犹盛,可加知母、黄连,增强清热之力。
禁忌: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注:本方由白虎汤化裁而来。白虎汤证为热盛而正不虚,本证为热势已衰,余热未尽而气津两伤。热既衰且胃气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其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参、麦补而不滞,此善用半夏者也。
扬我中华千年医学,
助我成就中医复兴!
星恒为梦想而努力,
为中医崛起而奋斗!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辅导是锦上添花,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