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题1】
杨某,女,24岁,未婚,工人,于2002年5月3日就诊。
自述2天前游泳后自感恶寒,周身乏力疼痛,未能注意。次日体温升高,汗出,微恶风,鼻塞喷嚏,咽痛,微咳,无痰,头痛且胀。遂来就诊。
查体见:T:38.5℃,P:10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精神可。咽部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胸部:心肺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5.0×109/L,N:65%。胸片:肺部未见实质性改变。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肺炎相鉴别。
【参考答案】(40分)
患者姓名:杨某 性别:女 年龄:24岁 职业:工人 婚况:未婚
主诉:发热,恶风头痛2天。(1分)
现病史:患者2天前游泳后自感恶寒,周身乏力疼痛,未能注意。次日体温升高,汗出,微恶风,鼻塞喷嚏,咽痛,微咳,无痰,头痛且胀。遂来就诊。现症见:发热,微恶风,鼻塞喷嚏,咽痛,微咳,无痰,头痛且胀。(2分)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1分)
体格检查:T:38.5℃,P:10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
一般情况:神色:无异常;形态:无异常;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尖红,苔薄白。脉象:脉浮数。
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咽部充血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1分)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5.0×109/L,N:65%。胸部X线片肺部未见实质性改变。(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发热恶风为主症,诊断为感冒。风热犯表,卫表失和,故见发热汗出,微恶风。风热束表,肺失宣散,鼻窍不利,故见鼻塞喷嚏,微咳。风热上扰清窍,则头胀痛。热熏清道则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为风热之邪在表之症。(5分)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发热,恶风头痛2天;
2.鼻塞、喷嚏、咽痛、微咳;
3.咽部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
4.胸片:心肺未见异常。血常规:WBC:5.0×109/L,N:65%。
西医鉴别诊断:当与肺炎相鉴别,后者可见发热,咳嗽、咳黄痰,可伴喘憋,肺部查体可叩诊浊音,听诊可及湿啰音,痰细菌学检查阳性,胸部X线检查异常。(4分)
中医疾病诊断:感冒(2分)
中医证型诊断:风热犯表证(2分)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分)
中医治法:辛凉解表。(2分)
方剂: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金银花15g、连翘15g、山栀12g、豆豉9g、薄荷12g、 荆芥9g、竹叶15g、芦根12g、牛蒡子12g、桔梗6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3分)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注意休息,保暖,多饮水;
2.抗感染,对症支持。
【例题2】
患者杨某,女,35岁,已婚,工人。2007年7月10日初诊。
患者于3天前出现咳嗽,伴有发热,恶风,鼻塞,自行服用感冒药、止咳化痰药物,症状不减。1天前咳嗽、咯痰加重,于今日来诊。现症:咳嗽频剧,气粗,痰黄稠,咯吐不爽,口干,伴恶风,鼻塞,流黄涕。
查体:T:37.8℃,P:90次/分,R:18次/分,BP:120/75mmHg。双肺散在粗的干性啰音。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2×109/L,中性粒细胞:80%。胸部X线片示:肺纹理增粗。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流行性感冒相鉴别。
【参考答案】
患者姓名:杨某 性别:女 年龄:35岁 职业:工人 婚况:已婚
主 诉:咳嗽伴恶风、鼻塞3天,加重1天。(1分)
主要症状(体征)加时间、或加伴随症状,或加症情变化
现病史:患者于3天前出现咳嗽,伴有发热,恶风,鼻塞,自行服用感冒药、止咳化痰药物,症状不减。1天前咳嗽、咯痰加重。现症:咳嗽频剧,痰黄稠,咯吐不爽,口干,伴恶风,鼻塞,流黄涕。(2分)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1分)
体格检查:T:37.8ºC,P:90次/分,R:18次/分,BP:120/75mmHg。
一般情况:神色:无异常 形态:无异常 语声:无异常
气息:呼吸气粗 舌象:舌质红,苔薄黄。
脉象:脉浮滑。
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双肺散在粗的干性啰音,余无异常。
腹部(肝、脾):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1分)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2×109/L,N:80%。胸部X线:肺纹理增粗。(1分)
西医鉴别诊断:流感有流行病学史,急骤起病,高热和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病毒分离和补体结合试验可以鉴别。(4分)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咳嗽,痰多色黄。
2.双肺呼吸音粗。
3.辅助检查:白细胞:12×109/L,中性粒细胞80%。
4.胸部X线片示:肺纹理增粗。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咳嗽为主症,诊断为咳嗽,因表证未解,诊断为外感咳嗽。据痰黄稠,咯吐不爽,口干,伴恶风,鼻塞,流黄涕,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滑,辨证为风热犯肺证。风热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发作。(5分)
诊断:
西医诊断:急性气管-支气管炎(3分)
中医疾病诊断:咳嗽(2分)
中医证型诊断:风热犯肺证(2分)
中医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2分)
方剂:桑菊饮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桑叶15g、菊花10g、连翘10g、杏仁15g、大贝母10g、 栝蒌15g、桔梗10g、黄芩10g、陈皮15g、麦冬15g、甘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3分)
【例题3】
李某,男,80岁,退休,丧偶。2003年1月12日初诊。
平时嗜好吸烟30年,每日1包。咳嗽反复发作30年,每年持续咳嗽3~5个月已3年,近2个月咳嗽复发,于外院予抗生素静滴治疗,咳嗽减轻。目前以干咳为主,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时痰中夹血,声音嘶哑,口干咽燥,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查体:T:37.2℃,P:70次/分,R:20次/分,BP:120/75mmHg。神志清,形体偏瘦,口唇无发绀,心率70次/分,两肺闻及湿啰音,咳嗽后消失。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8×109/L,中性粒细胞:70%。胸片提示两肺纹理增粗、紊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
【参考答案】(40分)
患者姓名:李某 性别:男 年龄:80 职业:退休婚况:丧偶
主诉:咳嗽反复发作30年,复发2个月。(1分)
现病史:30年前出现咳嗽并反复发作,每年持续咳嗽3~5个月已3年,近2个月咳嗽复发,于外院予抗生素静滴治疗,咳嗽减轻。现症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时痰中夹血,声音嘶哑,口干咽燥,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消瘦,神疲。(2分)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吸烟30年,日一包。(1分)
体格检查:T:37.2℃,P:70次/分,R:20次/分,BP:120/75mmHg。
一般情况:神色:无异常;形态:形体偏瘦;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1分)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8×109/L,中性粒细胞:70%;胸片提示两肺纹理增粗、紊乱。(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咳嗽为主症,诊断为咳嗽。症见咳喘气促,动则尤甚,痰黏量少难咯,伴口咽发干,潮热盗汗,面赤心烦,手足心热,腰酸耳鸣;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诊断为肺肾阴虚证。病因病机:患者耄耋之年,病变日久,且嗜好吸烟,灼伤阴精,肺肾阴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则咳嗽反复。(5分)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咳嗽反复发作30年,每年连续咳嗽3个月,且超过2年;
2.双肺闻及湿啰音,咳嗽后消失;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8×109/L,中性粒细胞:70%;胸片提示两肺纹理增粗、紊乱。
西医鉴别诊断:当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后者常于幼年或青年突然起病,一般无慢性咳嗽、咳痰病史,以发作性哮喘为特征,缓解后可无症状,常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4分)
中医疾病诊断:咳嗽(2分)
中医证型诊断:肺肾阴虚证(2分)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3分)
中医治法:滋阴补肾,润肺止咳(2分)
方剂: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沙参15g、麦冬15g、花粉15g、百合15g、桑叶12g、贝母12g、杏仁9g、熟地黄15g、山萸肉12g、山药12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3分)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休息,戒烟,注意保暖,吸氧;
2.抗感染,祛痰镇咳,解痉平喘,雾化促排痰,对症治疗。
【例题4】
谢某,女,54岁,已婚,退休,于2005年4月2日来诊。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0年,已绝经4年。平时血压158/105mmHg左右,长期服用寿比山控制血压。反复眩晕史2年,眩晕时多伴血压升高。近1周来因工作劳累,睡眠较少,眩晕又发,伴耳鸣,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心悸气短,夜尿数次,大便溏薄。无药物过敏史。
查体:T:37℃,P:66次/分,R:20次/分,BP:150/95mmHg,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干湿啰音,心界饱满,A>P,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部无异常。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弱。
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示:心影饱满,两肺野正常。EKG:窦性心律,P-R间期0.23秒,左室高电压,伴劳损,逆钟向转位。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后壁厚12mm,室间隔13mm。查电解质示:血钾:4.2mmol/L。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中西医结合)
【参考答案】
患者姓名:谢某 性别:女 年龄:54岁职业:退休 婚况:已婚
主诉:反复头晕2年,加重1周。(1分)
现病史:患者2年前开始反复眩晕,眩晕时多伴血压升高,长期服用寿比山控制血压,平时血压158/105mmHg左右。近1周来因工作劳累,睡眠较少,头痛又发,伴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夜尿多。为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就诊。现症见: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心悸气短,夜尿频多,大便溏薄。(2分)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高血压病史20年,平时血压158/105mmHg左右,长期服用寿比山控制血压。绝经4年。(1分)
体格检查:T:37℃,P:66次/分,R:20次/分,BP:150/95mmHg。(1分)
一般情况:神色:无异常;形态:无异常;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淡胖,苔白滑。脉象:脉沉弱。
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心界饱满,A>P。
腹部(肝、脾):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片示:心影饱满,两肺野正常。EKG:窦性心律,P-R间期0.23秒,左室高电压,伴劳损,逆钟向转位。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后壁厚12mm,室间隔13mm。查电解质示:血钾:4.2mmol/L。(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眩晕为主症,诊断为眩晕。症见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心悸气短,夜尿频多,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弱,诊断为肾阳虚衰证。高血压日久,久病及肾,肾阳衰惫,水液运化失司,湿浊上犯,发为本病。(5分)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0年。
2.临床症状:头痛头胀,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夜尿频多。
3.查体:BP:150/95mmHg,叩诊心界饱满,A>P,心率6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四肢无水肿。
4.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片示:心影饱满,两肺野正常。EKG:窦性心律,P-R间期0.23秒,左室高电压,伴劳损,逆钟向转位。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后壁厚12mm,室间隔13mm。查电解质示:血钾:4.2mmol/L。
西医鉴别诊断:一旦诊断高血压,当鉴别是原发性高血压还是继发性高血压,后者应完善相关检查,排除肾实质病变、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主动脉缩窄等病变。(4分)
中医疾病诊断:眩晕(2分)
中医证型诊断:肾阳虚衰(2分)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3分)
中医治法: 温补肾阳(2分)
方剂:济生肾气丸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桂枝10g、熟地10g、山药10g、山茱萸10g、泽泻10g、 茯苓20g、怀牛膝10g、石菖蒲6g、车前子(包)2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3分)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嘱患者非药物治疗:合理膳食,减轻体重,运动,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等;
2.药物控制血压,保护心功能,对症治疗。
【例题5】
张某,男,39岁,已婚,工人。于2006年1月10日就诊。
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当时血压165/100mmHg,服"尼群地平"、"天麻丸"后缓解,其间反复发作,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恶心、乏力、食欲不振,遂来诊。现症见:头晕,头重如蒙,恶心、纳呆,伴视物模糊。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患者平素喜食肥甘。
查体:T:36.2℃,P:81次/分,R:20次/分,BP: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率81次/分,律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鉴别诊断:请与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中西医结合)。
【参考答案】
患者姓名:张某 性别:男 年龄:39岁职业:工人 婚况:已婚
主诉:反复发作头晕、头重3年,复发6天。(1分)
现病史:患者3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当时血压165/100mmHg,服"尼群地平"、"天麻丸"后缓解,其间反复发作,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恶心、乏力、食欲不振,伴视物模糊。现症见:头晕,头重如蒙,恶心、纳呆,伴视物模糊。(2分)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平素喜食肥甘。(1分)
体格检查:T:36.2℃,P:81次/分,R:20次/分,BP:170/105mmHg。(1分)
一般情况:神色:无异常;形态:形体偏胖;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象:脉滑。
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1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头晕、头重如蒙为主症,诊断为眩晕。症见头晕,头重如蒙,恶心、纳呆,伴视物模糊,诊断为痰湿内盛证。嗜食膏粱厚味,痰湿内生,上蒙清窍发为本病。(5分)
西医诊断依据:(6分)
1.反复发作头晕、头重3年,复发6天,由劳累诱发。
2.查体:体态偏胖,BP:170/105mmHg,心率81次/分,律齐。
3.实验室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西医鉴别诊断:当与继发性高血压鉴别,后者由原发病引起血压升高,如肾实质病变、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库欣综合征、主动脉缩窄等,按照各自临床特征鉴别诊断。(4分)
中医疾病诊断:眩晕(2分)
中医证型诊断:痰湿内盛(2分)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3分)
中医治法:祛痰降浊。(2分)
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2分)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半夏15g、陈皮12g、白术15g、苡仁20g、天麻15g、茯苓12g、竹茹12g、郁金12g、大枣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3分)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5分)
1.嘱患者合理膳食,减轻体重,运动,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等
2.药物控制血压,保护心功能,对症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