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辨证(一) 【学会辨证从这开始】

致病因素:

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

发病机理:

邪盛正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一.辨病

二.阴阳辨证

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

1.发病缓急:急性发病的病属阳;慢性发作的病属阴。

2.病位深浅: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

3.皮肤颜色:红活焮赤的属阳;紫暗的属阴。

4.皮肤温度:灼热的属阳;不热的或微热的属阴。

5.肿形高度:肿胀形势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

6.肿胀范围: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

7.肿块硬度: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的属阴。

8.疼痛感觉:疼痛比较剧烈的属阳;不痛、隐痛或抽痛的属阴。

9.脓液稀稠:溃后脓液稠厚的属阳;稀薄或纯血水的属阴。

10.病程长短:阳证的病程比较短;阴证的病程比较长。

11.全身症状:阳证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渐次消失;阴证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㿠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后尤甚。

12.预后顺逆: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阴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

 

三.部位辨证

要点一 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1.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2.特点:多发于头面、颈项、上肢。来势迅猛,多见风热证、风温证,实证、阳证居多。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鼻燥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或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要点二 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1.病因:多为气郁、火郁。

2.特点:多发于胸、腹、胁、肋、腰、背。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刺激史,或素有性格抑郁。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初多为气郁证、火郁证,属实,破溃则虚实夹杂,后期正虚为主。常见症状:呕恶上逆,胸胁胀痛,腹胀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硬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要点三 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1.病因:寒湿、湿热多见。

2.特点:多发于臀、前后阴、腿、胫、足。起病慢,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一般初起多为阴证,后期虚证为主,多兼夹余邪。常见症状: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绵,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

 

四.经络辨证

要点一 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为多气少血之经。

凡疮疡发于多血少气之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发于多气少血之经,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发于多气多血之经,病多易溃易敛,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

 

要点二 引经药

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阳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白芷、葱白;足太阴经用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丹皮;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

分享查看全文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