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登录
真题分享栏目 考试相关

药学专业知识(一)

发布时间:2021-09-29  

1.药物的名称

(1)商品名:商品名同商标一样可以注册和申请专利保护。药品商品名不能暗示药物的疗效和用途,且应简易顺口;针对药物的最终产品,剂量和剂型已确定。

(2)通用名(INN),也称为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一个药物只有一个通用名。药品通用名也是药典中使用的名称。INN是指有活性的药物物质。而不是最终的药品。

(3)化学名(唯一的名称),通常是用其化学命名。

2.药物剂型

重要性: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剂型可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剂型可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剂型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剂型可影响疗效。

  1. 按分散体系分类:①真溶液类;②胶体溶液类;③乳剂类;④混悬液类;⑤气体分散类:如气雾剂、喷雾剂等。⑥固体分散类:如散剂、丸剂、胶囊剂、片剂等普通剂型。⑦微粒类:如微囊、微球等。
  2. 按制法分类:浸出制剂、无菌制剂等。

(3)按作用时间分类:速释、普通、缓控释制剂。

(4)按形态学分类:固体(散剂、颗粒剂、片剂等),半固体(软膏剂、糊剂等),液体(溶胶剂、芳香水剂等)和气体(气雾剂、部分吸入剂等)。

(5)按照给药途径分类

经胃肠道给药

溶液剂、糖浆剂、颗粒剂、胶囊剂、散剂、丸剂、片剂等(有首过效应)

非经胃肠道

给药

注射给药

注射剂(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及皮内注射)

皮肤给药

外用溶液剂、洗剂、软膏剂、贴剂、凝胶剂等

口腔给药

漱口剂、含片、舌下片剂、膜剂等

鼻腔给药

滴鼻剂、喷雾剂、粉雾剂等

肺部给药

气雾剂、吸入剂、粉雾剂等

眼部给药

滴眼剂、眼膏剂、眼用凝胶、植入剂等

直肠、阴道和尿道给药

灌肠剂、栓剂等

 

 

3.药用辅料两大应用原则:最低用量、无不良影响。

4.药用辅料的作用:(1)赋型;(2)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3)提高药物稳定性;(4)提高药物疗效;(5)降低药物不良反应;(6)调节药物作用;(7)提高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5.药品包装的含义:为药品提供质量保护、签定商标与说明的一种加工过程。

6.药品包装的作用

(1)保护功能:①阻隔作用;②缓冲作用;

(2)方便应用:①标签、说明书与包装标志;②便于取用和分剂量;

(3)商品宣传。

7.药品的包装材料的分类

(1)按使用方式:可分为I、Ⅱ、Ⅲ三类。

I类:直接接触药品且直接使用(塑料输液瓶/袋、固体或液体药用塑料瓶;Ⅱ类:直接接触药品,经清洗后消毒灭菌(玻璃输液瓶、输液瓶胶塞、玻璃口服液瓶;Ⅲ类:其他(输液瓶铝盖、铝塑组合盖)。

(2)按形状:可分为容器、片材、袋、塞、盖等;

(3)按材料组成:可分为金属、玻璃、塑料、橡胶及上述成分的组合。

8.稳定性:通过稳定性试验,考察药物不同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光线)下制剂特性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认识和预测制剂的稳定趋势,为制剂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的确定和有效期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9.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

化学降解

类别

典型药物

水解

酯类(含内酯)

酯类: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可卡因、盐酸丁卡因、溴丙胺太林、硫酸阿托品、氢溴酸后马托品

内酯类:毛果芸香碱、华法林钠

酰胺(含内酰胺)

氯霉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巴比妥类、利多卡因、对乙酰氨基酚

其他

酸性条件下水解:阿糖胞苷;碱性条件下水解:嘧啶;

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水解:头孢唑林钠(可与维生素C、庆大霉素合用)

其他易水解:维生素B族、地西泮、碘苷

氧化

酚类

肾上腺素、左旋多巴、(去水)吗啡、水杨酸钠

烯醇类

维生素C

其他

异构化

光学异构:左旋肾上腺素有活性,消旋体活性降低

几何异构:维生素A

聚合

氨苄西林、塞替派(以PEG400为溶剂可避免聚合)

脱羧

对氨基水杨酸钠

 

 

10.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1)处方因素:pH(H+、OH-催化水解)、广义酸碱催化(缓冲剂)、溶剂(苯巴比妥钠-丙二醇)、离子强度(无机盐)、表面活性剂(胶束屏障,吐温80-VD)、基质或赋形剂(乙酰水杨酸+滑石粉/硬脂酸);

(2)外界因素:温度、光线、空气(氧)、金属离子、湿度和水分(固体药物-液膜)、包装材料。

11.药物制剂稳定性方法:

(1)控制温度;        (2)调节pH;

(3)改变溶剂;        (4)控制水分及湿度;

(5)遮光;            (6)驱逐氧气;

(7)加入抗氧剂或金属离子络合剂;

(8)稳定化的其他方法:①改进剂型或生产工艺;②制备稳定的衍生物;③加入干燥剂及改善包装。

12.药品有效期:(1)半衰期(药物降解50%所需的时间);(2)有效期(药物降解10%所需的时间)。

13.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1)影响因素试验(高温、高湿、强光试验);(2)加速试验(化学动力学理论);(3)长期试验(留样观察法)。

14.药典

(1)中国药典由一部、二部、三部、四部及增补本组成。①一部为三类收载中药,包括: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②二部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及各类药物制剂,第二部分收载放射性药物制剂。③三部收载生物制品。④四部收载凡例、通则(包括:制剂通则、通用方法/检测方法与指导原则)、药用辅料品种正文。⑤增补本。

(2)《中国药典》标准体系构成:①“凡例”:基本原则,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②通则主要收载制剂通则与其它通则、通用分析与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③正文是药品标准的主体。

15.药典英文缩写

(1)《美国药典》USP;

(2)《英国药典》BP;

(3)《日本药典》JP;

(4)《欧洲药典》EP;

(5)《中国药典》ChP。

16.溶解度

“易溶”是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1~不到10ml中溶解;

“溶解”是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10~不到30ml中溶解;

“微溶”是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100~不到1000ml中溶解;

“几乎不溶”或“不溶”是指溶质1g(ml)在溶剂10000ml中不能完全溶解。

17.药品储藏条件

(1)避光:避免日光照射。

(2)遮光: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

(3)密闭:用可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的容器包装。

(4)密封:用可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的容器包装。

(5)熔封或严封:用可防止空气、水分的侵入与微生物污染的容器或适宜的材料包装。

(6)阴凉处≤20℃;

(7)凉暗处:避光并温度≤20℃;

(8)冷处2℃~10℃;

(9)常温10℃~30℃。

18.体内药物检测

种类

血样

包括全血、血浆和血清,血浆药物浓度可作为体内药物浓度的可靠指标

尿液

体内药物的清除主要是通过肾脏经尿液排出,测定尿液中药物浓度时应采集特定时间间隔内的尿液

测定法

免疫分析法

是基于抗体与抗原或半抗原之间的高选择性竞争反应而建立的一种生物分析法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很低的检查限,可以应用于测定各种抗原、半抗原或抗体

色谱分析法

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色谱-质谱联用法等

 

 

19.药物与作用靶标结合的化学本质

(1)共价键键合类型: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拉唑类抗溃疡药物等。

(2)非共价键的键合类型

类型

特征

示例

离子键

结合力较强,可增加药物的活性,是所有键中键能最强的一种

去甲肾上腺素、氯贝胆碱

氢键

键能比较弱,约为共价键的十分之一

磺酰胺类利尿药、水杨酸甲酯

离子-偶极和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导致电子的不对称分布,产生电偶极

酰胺、酯、酰卤及羰基等化合物之间

电荷转移复合物

分子间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

氯喹

疏水性相互作用

导致体系的能量降低

/

范德华力

非共价键键合方式中最弱的一种,随着分子间的距离缩短而加强

苯环

金属离子络合物

体内的氨基酸、蛋白质是良好的配位体

铂金属络合物

 

 

20.溶解度——亲水性或亲脂性过高或过低都对药效产生不利影响:①水溶性(亲水性)是药物可口服的前提,药物需要溶解在水中进行转运和扩散(血液体液均为水相环境);②药物透过生物膜(磷脂)要求有一定脂溶性。

21.脂水分配系数(P)——药物在生物非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与在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之比。P值越大,脂溶性越高(常用lgP表示)。吸收性与脂溶性抛物线的规律:脂溶性较低时,随着脂溶性增大,药物的吸收性提高,当达到最大脂溶性后,再增大脂溶性,则药物的吸收性降低。

22.渗透性:药物既具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足够的亲水性能够保证药物分子溶于水相,适宜的亲脂性保障药物对细胞膜的渗透性。

23.(1)药物发挥作用要具有一定的溶解性能与适当的脂水分配系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需通过血脑屏障,应具有较大的脂溶性。(2)药物发挥作用还要具有适当的酸碱性与解离度;通常药物以非解离的形式被吸收,通过生物膜,进入细胞后,在膜内的水介质中解离成解离形式而起作用。

24.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溶解性和肠壁渗透性的不同组合将药物分为四类

分类

体内吸收

代表药物

第I类

高溶解度、高渗透性的两亲性分子药物

取决于溶出度

普萘洛尔、依那普利、地尔硫䓬

第Ⅱ类

低溶解度、高渗透性的亲脂性分子药物

取决于溶解度

双氯芬酸、卡马西平、吡罗昔康

第Ⅲ类

高溶解度、低渗透性的水溶性分子药物

取决于渗透率

雷尼替丁、纳多洛尔、阿替洛尔

第Ⅳ类

低溶解度、低渗透性的疏水性分子药物

体内吸收比较困难

特非那定、酮洛芬、呋塞米

 

 

25.弱酸性药物在胃液中几乎不解离,呈分子型,易在胃中吸收。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几乎全部呈解离形式,很难吸收;而在肠道中,由于pH比较高,容易被吸收。碱性极弱的药物在酸性介质中解离也很少,在胃中易被吸收。强碱性药物在胃肠道中多是离子化的,以及完全离子化的季铵盐类,消化道吸收很差。

(1)酸性药物:①pKa:解离常数;②pH:体液的pH;

(2)碱性药物:①[HA]和[B]:非解离型酸/碱药物浓度;②[A-]和[HB+]:解离型酸/碱药物浓度;

(3)举例-酸性药物:pKa>pH,分子型比例高;pKa=pH,解离/非解离各一半。

口诀: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分类

体内吸收

弱酸性药物

胃液中(pH低)呈非解离型,易吸收

弱碱性药物

胃液中(pH低)呈解离型,难吸收

肠液中(pH高)呈非解离型,易吸收

极弱碱性

酸性中解离少,易吸收

①强碱性

②完全离子化

胃肠中多离子化,吸收差

 

相关文章:

星题库







在线咨询

医师 咨询

药师 咨询

护理 咨询

主治 咨询

扫一扫 关注微信

服务热线
400-966-2080





星恒教育订阅号

星恒教育服务号

TOP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