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方法不对会造成药效大打折扣!服用方法不仅包括一日几次、饭前饭后以及剂量多少等,还包括服药时用水的温度高低。很多药物服用时不宜用热水(一般指60℃以上),因为有些药品遇热后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进而影响疗效。
尤其是以下8类常用药物,
千万不能用热水送服▼
消化酶类
如常用胃蛋白酶合剂、复方淀粉酶口服溶液、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食母生)等。
此类药中主要含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
注意: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遇热后易凝固变性,失去应有的催化剂作用,使助消化功能大大降低。
糖浆类
如止咳糖尿、急支糖浆、蜜炼川贝枇杷膏等。
将止咳消炎成分溶于糖浆或浸膏中配制而成的一类药物。患者服用后,糖浆或浸膏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便于快速控制咳嗽,缓解症状。
注意:如果用热水冲服,则降低糖浆黏稠度,影响保护膜的疗效。
维生素类
部分维生素类的药物不适合用热水送服,如维生素C不稳定,遇热后易被还原、破坏而失去药效。
活菌制剂
常见的有复合乳酸菌胶囊、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口服双歧杆菌活菌制剂等。
注意:这些药物中所含的活菌对温度比较敏感,热水可直接将其杀灭,从而失去治疗作用。
因此,含乳酸杆菌等活菌类药物也不宜用热水送服。
胶囊型药物
如常见的伤风胶囊、诺氟沙星胶囊、头孢氨苄胶囊、鱼肝油丸、维生素E胶囊、藿香正气胶囊等。
装入胶囊的药物大都对胃黏膜和食道有刺激,或者易被消化液分解破坏,有的则是缓释胶囊,完整吞服后才能使药物剂量均衡释放,发挥最佳药效。
注意:热水送服会使胶囊快速溶化,胶囊皮极易粘在喉咙或食道里,从而减弱或失去了胶囊剂应有的作用。
阿莫西林等广谱青霉素类
该类药物易水解,随温度升高水解速率加快,水解后药物失去活性。
注意:冲服阿莫西林颗粒时应控制好水温,最好在40℃以下或用凉开水冲服,冲好后应立即服用,不宜久放。
活疫苗
如小儿麻痹症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是一类活的生物制剂,遇热被破坏。
注意:服用时应当用凉开水送服,否则疫苗遇热被破坏后,不能起到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作用。
清热类或含有挥发性的中药成分
注意:中医认为,对燥热证,如发热、上火等,应采用清热剂治疗,此时不宜用热水送服,用凉开水送服则可增加清热药物的效力。
还有如:金银花、柴胡、荆芥、藿香、薄荷等许多中药都有特殊的芳香气味,这种芳香气味就是它们含有的具有药用价值的挥发油,而挥发油多不稳定,遇热容易挥发和分解。很多中药颗粒剂和冲剂中含有这些中药成分,建议冲服时水温不超过40℃。
那用什么送服药物比较安全?
答案是温开水(以口感有点暖)或凉开水(25℃左右)为宜,不宜用矿泉水、茶水、茶饮料、草本饮料、啤酒、可乐、果汁、豆奶、汽水、奶制品、唾液送服药物,它们可能影响药效,甚至增加药物毒副作用。此外,一般服药或溶解药物的水温不宜高于40℃,特别是需要冷藏的药物,如生物制剂(脾氨肽口服溶液、胸腺肽肠溶片)、活菌制剂(整肠生、培菲康、金双歧)等。
吃药需要注意的事项!
服药时间:
一般我们买药,包装说明或医生会告诉我们怎么服用,一天三次,饭后半小时服用等等,而我们往往理解成按照吃饭的时间来服药的,或者不想麻烦。
其实应该将一天平分3等分,每8小时服药一次。白天服药集中会导致血药浓度太高从而引起危险。
服药姿势:
服药时应坐着或站着,服药后不要立即仰卧,稍停留片刻,利用药物的自身重力作用使其快速通过食道。
以免在食管内滞留,而延缓药物的作用及损伤食管黏膜,最好活动二三十分钟再躺下睡觉。
服药时喝水量:
有的人吃完药之后习惯多喝点水,这样可以让人觉得药物已经完全下去了,方便吸收。
其实不然,喝水太多会稀释胃液,反而不利于药物的吸收,固体药物不多的话一小杯就够。
忘吃药不能加倍补:
服药的间隔时间一般为4~6小时,万一忘记吃药,发现时间如在吃药间隔时间的1/2内(即2~3小时内),可以按量补服,接下来仍可以按照间隔时间服药。
如果已超过服药间隔1/2的时间,则不必补服,只要下次按时吃药即可。
将药物压碎或水溶:
有人习惯掰开药物,或者水溶药物再服用,这样既影响疗效还有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如果必须如此,可以先咨询一下医生。
乱用药:
千万不要用维生素片来代替果蔬,也不要钙片代替一些含钙食物,类似的情况很多,就是不要用药品代替我们的生活需求的食物。
如果吃药的方法不对,不但影响药效的发挥,甚至还会产生副作用,因此,在服用药物之前一定要看清说明书,或者根据医嘱服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