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一、蛋白质的化学 | 1.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 (1)元素组成 |
(2)基本单位 | ||
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 (1)肽键与肽 | |
(2)一级结构 | ||
(3)二级结构-α螺旋 | ||
(4)三级和四级结构概念 | ||
3.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 (1)等电点 | |
(2)沉淀 | ||
(3)变性 | ||
二、维生素 | 1.脂溶性维生素 | 脂溶性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症 |
2.水溶性维生素 | 水溶性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症 | |
三、酶 | 1.概述 | (1)概念 |
(2)酶促反应的特点 | ||
2.酶的结构与功能 | (1)分子组成 | |
(2)活性中心与必需基团 | ||
(3)酶原与酶原的激活 | ||
(4)同工酶 | ||
3.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 (1)酶浓度 | |
(2)底物浓度 | ||
(3)温度 | ||
(4)pH | ||
(5)激活剂 | ||
(6)抑制剂 | ||
四、脂类代谢 | 1.脂质概述 | (1)分类 |
(2)生理功能 | ||
2.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 (1)甘油三酯的水解 | |
(2)甘油的氧化分解 | ||
(3)脂肪酸的β-氧化 | ||
(4)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 ||
3.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 (1)合成的部位 | |
(2)合成的原料 | ||
4.胆固醇的代谢 | (1)合成的部位、原料和关键酶 | |
(2)胆固醇的转化与去路 | ||
5.血脂 | (1)血脂的组成与含量 | |
(2)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 ||
五、氨基酸代谢 | 1.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
(2)营养必需氨基酸 | ||
(3)蛋白质的营养互补作用 | ||
2.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 (1)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 |
(2)氨的代谢 | ||
(3)α-酮酸的代谢 | ||
3.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 (1)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 |
(2)一碳单位的概念 | ||
(3)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 | ||
六、核酸的结构、功能与核苷酸代谢 | 1.核酸的分子组成 | (1)分类 |
(2)基本成分 | ||
(3)基本单位 | ||
2.DNA的结构与功能 | (1)一级结构 | |
(2)DNA双螺旋结构 (3)DNA的功能 |
||
3.RNA的结构与功能 | (1)mRNA | |
(2)tRNA | ||
(3)rRNA | ||
4.核酸的理化性质 | (1)核酸的紫外吸收 | |
(2)DNA变性和复性 | ||
5.核苷酸的代谢 | (1)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产物 | |
(2)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产物 | ||
七、肝生物化学 | 1.生物转化作用 | (1)概念 |
(2)反应类型 | ||
(3)生理意义 | ||
2.胆色素代谢 | (1)胆色素的概念 | |
(2)游离胆红素 | ||
(3)结合胆红素 | ||
(4)胆红素在肠道中的变化 | ||
(5)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
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一、细胞的基本功能 |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 (1)单纯扩散 |
(2)易化扩散 | ||
(3)主动转运 | ||
(4)出胞和入胞 | ||
2.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 (1)兴奋性和阈值 | |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 ||
(3)极化、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阈电位的概念 | ||
(4)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特点 | ||
3.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 (1)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 |
(2)兴奋-收缩耦联 | ||
二、血液 | 1.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 (1)内环境与稳态 |
(2)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 | ||
(3)血浆、血清的概念;血液的理化特性 | ||
2.血细胞 | (1)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及基本功能 | |
(2)造血原料及辅助因子 | ||
3.血型 | AB0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 | |
三、血液循环 | 1.心脏生理 | (1)心率;心动周期的概念 |
(2)心脏泵血过程中心室容积、压力以及瓣膜的启闭和血流方向的变化 | ||
(3)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 ||
(4)窦房结、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 ||
(5)心肌细胞的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及收缩性的特点 | ||
(6)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 | ||
2.血管生理 | (1)动脉血压的概念 | |
(2)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 ||
(3)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 ||
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 |
(2)血管紧张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 ||
四、呼吸 | 1.肺的通气功能 | (1)呼吸的概念及三个基本环节 |
(2)肺通气的原理: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 ||
(3)肺活量与用力呼气量 | ||
(4)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 | ||
2.气体的交换与运输 | (1)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 |
(2)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 | ||
3.呼吸运动的调节 | 化学因素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 |
八、神经系统的功能 | 1.反射 | (1)反射与反射弧 |
(2)反馈的概念;负反馈和正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 ||
(3)突触生理:突触的概念及其传递过程 | ||
(4)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 ||
2.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 (1)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 | |
(2)内脏痛和牵涉痛 | ||
3.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1)骨骼肌牵张反射的概念及其类型 | |
(2)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主要功能 | ||
4.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 | (1)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递质、受体与功能 | |
(2)脑干和下丘脑的功能 | ||
5.脑的高级功能 | 条件反射的概念及意义 | |
九、内分泌 | 1.垂体的功能 | 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 |
2.甲状腺激素 | 生理作用 | |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 生理作用 | |
4.胰岛素 | 生理作用 | |
5. 与钙、磷代谢调节有关的激素 | (1)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 |
(2)降钙素的生理作用 | ||
(3)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 | ||
十、生殖 | 1.男性生殖 | 睾酮的生理作用 |
2.女性生殖 | (1)雌激素、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 |
(2)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激素调节 |
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一、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 1.适应性改变 | (1)萎缩的概念及类型 |
(2)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及类型 | ||
2.损伤 | (1)可逆性损伤—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 | |
(2)不可逆性损伤-细胞死亡概念、类型及结局;凋亡的概念 | ||
3.修复 | (1)再生的概念及类型 | |
(2)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 | ||
(3)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 ||
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 1.充血和淤血 | (1)充血的概念和类型 |
(2)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 | ||
2.血栓形成 | (1)概念 | |
(2)血栓形成的条件 | ||
(3)血栓的类型 | ||
(4)血栓的结局 | ||
(5)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 ||
3.栓塞 | (1)栓塞与栓子的概念 | |
(2)栓子的类型及运行途径 | ||
(3)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 ||
4.梗死 | (1)概念及原因 | |
(2)梗死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 ||
三、炎症 | 1.概述 | (1)概念 |
(2)原因 | ||
(3)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 ||
(4)炎症的结局 | ||
2.急性炎症 | (1)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 |
(2)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 ||
(3)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 | ||
3.慢性炎症 | (1)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和特点 | |
(2)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和病变特点 | ||
四、肿瘤 | 1.概述 | (1)肿瘤的概念 |
(2)肿瘤的组织结构 | ||
2.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 (1)肿瘤的异型性 | |
(2)肿瘤的生长 | ||
(3)肿瘤的扩散和转移 | ||
(4)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 ||
(5)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 ||
3.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 (1)肿瘤的命名原则 | |
(2)癌前病变(疾病)、非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及原位癌的概念 | ||
(3)癌与肉瘤的区别 | ||
(4)常见肿瘤类型 | ||
4.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 (1)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
(2)常见的化学、物理及生物性致癌因素 | ||
(3)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 | ||
七、消化系统疾病 | 1.消化性溃疡 | (1)病因及病理变化 |
(2)并发症 | ||
2.病毒性肝炎 | (1)病因及基本病理变化 | |
(2)临床病理类型及病变特点 | ||
3.门脉性肝硬化 | (1)病理变化 | |
(2)病理临床联系 | ||
4.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
(1)食管癌病理类型及病理变化 (2)胃癌病理类型及病理变化 (3)结肠、直肠癌病理类型及病理变化 (4)原发性肝癌病理类型及病理变化 |
|
八、泌尿系统疾病 | 1.肾小球肾炎 | (1)类型及病理变化 |
(2)病理临床联系 | ||
2.慢性肾孟肾炎 |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 |
九、内分泌系统疾病 | 1.甲状腺疾病 | (1)非毒性甲状腺肿病理变化 |
(2)甲状腺肿瘤的病理变化及分类 | ||
2. 糖尿病 | (1)类型、病因及病理变化 | |
(2)病理临床联系 | ||
3.胰腺疾病 | ||
胰岛细胞瘤的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 ||
十、乳腺及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 1.乳腺癌 | 常见组织学类型及转移途径 |
2.子宫颈癌 | (1)组织学类型 | |
(2)扩散与转移 | ||
3.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 | 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 |
4. 绒毛膜癌 | 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 |
十一、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 1.结核病 | (1)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转化规律 |
(2)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理变化和结局 | ||
(3)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病理变化和结局 | ||
2.细菌性痢疾 | (1)病因、病理变化 | |
(2)病理临床联系 | ||
3.伤寒 | (1)病因、肠道及肠道外病理变化 | |
(2)病理临床联系 | ||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1)病因、病理变化 | |
(2)病理临床联系 | ||
5.流行性乙型脑炎 | (1)病因、病理变化 | |
(2)病理临床联系 | ||
6.血吸虫病 | (1)病因、基本病理变化 | |
(2)肝、肠的病理变化及后果 | ||
7.艾滋病、性病 | (1)艾滋病的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 |
(2)尖锐湿疣的病因、基本病理变化 | ||
(3)淋病的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