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方剂学

内部资料大公开

扫描二维码,加服务微信

领取最后一套卷必考点

完整电子版资料

中药学

 

考点:单味药

1.麻黄:发汗解表(表实),宣肺平喘(实喘),利水消肿(风水)。

2.桂枝:发汗解肌(桂枝、葛根独有),温经通脉(寒性导致的疾病,无论寒热虚实都可以治),助阳化气(独一无二)。

3.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治疗脾胃气滞),解鱼蟹毒(生姜和紫苏)。

4.香薷:夏月之麻黄,治疗阴暑。

5.荆芥:外风通用药,本品炒炭可止血。

6.防风:治风通用药,为风药之润剂。

7.羌活:上羌下独,善治太阳头痛。

8.白芷:治白带,善治阳明头痛。

9.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少阴头痛),通窍,温肺化饮(干姜、细辛)。

10.藁本:巅顶头痛

11.辛夷:包煎。

12.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蔓荆子、薄荷),利咽透疹,疏肝(柴胡、薄荷)行气。

13.桑叶:治疗燥咳。

14.石膏: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

15.知母:治阴虚内热消渴。

16.芦根:胃热呕哕。

17.淡竹叶:清心火。

18.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三焦实火,生用走气血,焦入血分。

19.夏枯草:治疗肝火,(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2)瘰疬,瘿瘤。(3)乳痈肿痛。

20.黄连:治心火,善治疔毒。

21.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22.苦参:杀虫,利尿。

23.金银花: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

24.连翘:疮家圣药。

25.蒲公英:治疗乳痈之要药。

26.紫花地丁:善治疔疮

27.鱼腥草:治肺痈之要药。

28.射干:治咽喉肿痛常用之品。

29.白头翁:热毒血痢之良药。

30.鸦胆子: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独一无二)。

31.漏芦:下乳。

32.胡黄连:银柴胡+黄连。

33.大黄:大黄治血证,大黄走血分,欲增强大黄泻下,宜生用、后下、泡服;欲增强大黄活血,宜酒制、久煎;止血炒炭用。

34.独活:风寒湿痹证,无论新久皆可用,尤以腰以下寒湿痹痛为宜。少阴头痛。

35.川乌:风寒湿痹。

36.秦艽:为风药中之润剂。风湿痹无论新久寒热均用,尤治热痹。

37.藿香:芳香化湿浊要药。多治寒湿困脾证。

38.佩兰:化湿,解暑。

39.苍术:用于夜盲症及眼目昏涩。

40.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梅核气。

41.车前子:利小便以实大便。尤宜于水泻。

42.滑石:宜包煎。

43.通草:通气下乳。

44.茵陈:治黄疸之要药。

45.金钱草:治疗石淋。

46.虎杖:大黄+化痰止咳。

47.附子:回阳救逆,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48.肉桂:引火归原,治命门火衰之要药。

49.吴茱萸:寒呕。善治厥阴头痛。

50.小茴香:睾丸偏坠疼痛。

51.陈皮:为治痰之要药。

52.青皮:肝郁气滞证。

53.枳实:本品尚可治脏器下垂病症。

54.木香:为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55.川楝子:清肝火

56.香附: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57.使君子:大量服用能引起呃逆、眩晕、呕吐、腹泻等反应;忌饮茶

58.苦楝皮:杀虫,疗癣。

59.槟榔:治绦虫症疗效最佳。

60.雷丸:1次5~7g,饭后温开水调服(超过60度失效),1日3次,连服3天。

61.榧子:燥咳。

62.槐花: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

63.三七: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对人体内外各种出血,无论有无瘀滞,均可应用,尤以有瘀滞者为宜。

64.白及:收敛止血之要药,痈肿疮疡,手足皲裂,水火烫伤。

65.仙鹤草:脱力劳伤;疮疔痈肿、阴痒带下。

66.艾叶:治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之要药。

67.川芎:为“血中之气药”。

68.延胡索:“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故能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研粉吞服。

69.丹参: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

70.益母草:尤治水瘀互阻的水肿,皮肤瘾疹。

71.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72.白芥子:皮里膜外之痰

73.浙贝母:治疗肺热咳嗽之常用药物。

74.百部:杀虫灭虱,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痨咳嗽。功专润肺止咳,无论外感、内伤、暴咳、久嗽,皆可用之。

75.枇杷叶: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

76.白果: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

77.朱砂:只宜入丸、散服,每次0.1~0.5g。

78.代赭石:呕吐,呃逆,噫气。本品质重性降,为重镇降逆要药,宜打碎先煎。入丸、散,每次1~3g。外用适量。降逆、平肝宜生用,止血宜煅用。

79.羚羊角:治惊痫抽搐之要药,尤宜热极生风

考点:总结

安胎功效中药有:菟丝子、续断、杜仲、白术、艾叶、砂仁、桑寄生、黄芩。

截疟功效中药有:青蒿、草果、槟榔、仙鹤草、何首乌、雄黄、砒石。

排脓功效中药有:白芷、天花粉、鱼腥草、败酱草、薏苡仁、穿山甲、桔梗。

有杀虫功效中药有:苦参、贯众、芫花、牵牛子、萹蓄、花椒、川楝子、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雷丸、榧子、百部、雄黄、硫磺、白矾、蛇床子、蜂房、砒石。

纳气平喘功效中药有:沉香、磁石、补骨脂、蛤蚧。

有润肺止咳功效中药有:松子仁、榧子、川贝母、百部。

下乳功效中药有:漏芦、通草、木通、王不留行、穿山甲。

连翘:疮家圣药。

通鼻窍四药:细辛、白芷、苍耳子、辛夷。

升阳四药:黄芪、柴胡、升麻、葛根。

薄荷与牛蒡子共同功效是:利咽透疹。

桑叶与菊花的共同功效是: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苍术与白术共有的功效:燥湿健脾。

狗脊独有功效描述:强腰膝。

牛膝独有功效描述:引火(血)下行。

竹沥独有功效描述:豁痰。

麝香独有功效描述:催生下胎,醒神回苏之要药,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

人参独有功效描述:大补元气。

益智仁独有功效描述:摄唾。

白芍独有功效描述:柔肝。

小蓟与大蓟的功效完全一样: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莪术与三棱功效一样: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桑白皮与葶苈子功效一样: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海藻与昆布功效一样: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全蝎与蜈蚣功效一样: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淫羊藿与巴戟天功效一样: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肉苁蓉与锁阳功效一样: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威灵仙:消骨鲠。

蝉蜕:小儿夜啼不安。

柴胡: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如小柴胡汤。

夏枯草:目珠夜痛。

金银花: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

蒲公英:治疗乳痈之要药。

鱼腥草:治疗肺痈之要药。

牡丹皮:治疗无汗骨蒸之要药。

地骨皮:除有汗之骨蒸

青蒿:治疗疟疾之良药。

石韦:善治血淋

萆薢:善治膏淋

金钱草:尤宜于治疗石淋。

茵陈:治黄疸之要药。

吴茱萸: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

陈皮:为治痰之要药。

枳实:可治疗脏器下垂病症。

木香: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香附:妇科调经之要药。

山楂:尤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方剂学

 

考点:配伍特点总结

1.参苓白术散:培土生金。2.九味羌活汤:分经论治。3.败毒散:逆流挽舟。4.火郁发之:普济消毒饮。5.芍药汤:行血便脓自愈(芍药/当归),调气后重自除(木香/槟榔)。6.玉屏风散:以补为固。7.六味地黄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8.肾气丸:阴中求阳,少火生气。9.消风散: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10.一贯煎:滋水涵木,佐金平木,扶土益木。11.川芎茶调散:升散中寓清降。12.乌梅丸:酸苦辛并进(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温清并用,以温为主,正邪兼顾。

考点:代表方总结

1.甘温除热代表方:补中益气汤。2.血虚发热代表方:当归补血汤。3.滋阴降火代表方:大补阴丸。4.疏肝理气代表方:柴胡疏肝散。5.辛凉平剂:银翘散。6.辛凉轻剂:桑菊饮。7.辛凉重剂:麻杏甘石汤。

考点:典型配伍及用药总结

1.清营汤——透热转气——银花、连翘。

2.凉膈散——以泻代清——大黄、芒硝。

3.普济消毒饮——火郁发之——升麻、柴胡。

4.三仁汤——宣上、畅中、渗下

宣上——杏仁;畅中——白蔻仁;渗下——薏苡仁。

5.温化寒饮固定配伍——姜辛五味。

6.十枣汤——平旦空腹服用。

7.大枣:(1)缓和诸药峻烈毒性。(2)益气护胃减少反应。(3)培土制水,正邪兼顾。

8.一贯煎——川楝子——疏肝泻热,理气止痛(少量)。

9.生化汤——炮姜;逍遥散——煨生姜。

10.大定风珠——三甲——龟板,鳖甲,牡蛎。

考点:用药比例

1.六一散——滑石:甘草  6:1

2.佐金丸——黄连:吴茱萸  6:1

3.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  5:1

4.小建中汤——桂枝:芍药  1:2

5.大补阴丸——知母:黄柏 3:2

考点:重要主证

1.大承气汤:(1)阳明腑实。(2)热结旁流。(3)热厥。(4)痉病。(5)发狂

2.小柴胡汤:(1)伤寒少阳。(2)热入血室。(3)黄疸,疟疾。

3.理中丸:(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胸痹(脾胃虚寒)。(4)病后多涎唾。(5)小儿慢惊

4.吴茱萸汤:(1)阳明寒呕。(2)厥阴头痛。(3)少阴吐利。

考点:君药归纳

1.小建中汤:饴糖。2.当归补血汤:黄芪。3.仙方活命饮:金银花。4.真人养脏汤:罂粟科。5.四神丸:补骨脂。6.生化汤:全当归。7.镇肝熄风汤:怀牛膝。8.平胃散:苍术。9.乌梅丸:乌梅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关闭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