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药学专业知识(一)

完整电子文档

领取全部密押必考点

加服务微信

1.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称为(药品)。

2.(药物制剂)系指将原料药物按照某种剂型制成一定规格并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根据制剂命名原则,制剂名=药物通用名+剂型名。

3.①重组蛋白质药物、细胞因子、疫苗、抗体和寡核苷酸药物等属于(生物技术药物);②通过化学方法得到的小分子药物为(化学合成药物);③提取来自天然产物的有效单体、发酵而来的抗生素以及半合成得到的天然药物和半合成抗生素属于(来源于天然产物的药物)。

4.药物的名称:(通用名、化学名、商品名)。①药品(商品名)可以进行注册和(申请专利保护);②药品(通用名)(又称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是医务人员和药学研究人员使用的共同名称,一个药物对应一个药品通用名,(药典中使用的名称)也是通用名。

5.药物母核结构:①阿托伐他汀——(吡咯环);②地西泮——(苯二氮䓬环);③尼群地平——(1,4-二氢吡啶环);④氨苄西林——(β-内酰胺环);⑤萘普生——(萘环);⑥氯丙嗪——(吩噻嗪环);⑦环丙沙星——(喹啉酮环);⑧阿昔洛韦——(鸟嘌呤环);⑨氢化可的松——(甾体)。

6.非胃肠道给药剂型(注射给药、皮肤给药、口腔给药、鼻腔给药、肺部给药、眼部给药、直肠、阴道和尿道给药)。

7.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有(水解、氧化、脱羧、异构化、聚合)等。

8.容易发生(水解)反应的药物:(酯类(如盐酸普鲁卡因)、酰胺类(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等。

9.容易发生(氧化)反应的药物:(酚类(如吗啡、肾上腺素)、烯醇类(如维生素C)、吡唑酮类(如安乃近)、芳胺类、噻嗪类(如盐酸氯丙嗪))等。

10.氨苄西林钠的水溶液在贮存过程中,结构中的一个分子的β-内酰胺环裂开与另外一个分子反应形成二聚物,此反应属于(聚合反应)。

11.①挥发性药物制成的浓乙醇溶液是(醑剂);②供无破损皮肤揉擦用的液体制剂是(搽剂);③原料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含有膜材料溶剂中,涂搽患处后形成薄膜的外用液体制剂是(涂膜剂);④临用前用消毒纱布或棉球柔软物料蘸取涂于皮肤或口腔与喉部黏膜的液体制剂是(涂剂);⑤含原料药物的溶液、混悬液、乳状液供清洗或涂抹无破损皮肤或腔道用的液体制剂是(洗剂)。

12.由于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造成的乳剂不稳定现象是(分层)。

13.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使其电荷减少,电位降低,出现乳剂不稳定现象是(絮凝)。

14.由于微生物污染、温度过高或过低、乳化剂性质的改变等引起的乳剂不稳定现象是(合并与破裂)。

15.由于某些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乳剂类型的乳剂不稳定性现象是(转相)。

16.乳剂受外界因素及微生物的影响,使油、乳化剂等发生变质的不稳定现象是(酸败)。

17.一般情况下,(生物制品)不宜制成(注射用浓溶液)。

18.①(纯化水):普通制剂的溶剂或试验用水、溶解或稀释口服、外用制剂。②(注射用水):由纯化水蒸馏制得、注射剂、滴眼剂的溶剂或稀释剂及容器的清洗溶剂。③(灭菌注射用水):按药品批准文号管理、不加任何添加剂、可作为注射剂的稀释剂或(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

19.①热原的性质是(水溶性、耐热性、不挥发性、过滤性、能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超声波破坏);②除去容器或用具上热原的方法有(酸碱法和高温法)。

20.注射剂的质量要求包括(pH在4~9范围);渗透压(与血浆等渗或偏高渗);稳定性、安全性;溶液型注射剂应澄明,无可见异物或不溶性微粒;(无菌、无热原)。

21.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用(渗漏率)表示,化学稳定性用(磷脂氧化指数)表示。

22.将脂质吸附在极细的水溶性载体的脂质体是(前体脂质体)。

23.用PEG修饰的脂质体是(长循环脂质体)。

24.在表面联接抗体提高的靶向性的脂质体属于(免疫脂质体)。

25.在相变温度时增加脂质膜的通透性和药物释放速度的是(热敏脂质体)。

26.当脂质体进入pH较低肿瘤部位时使膜融合,加速释药的是(pH敏感性脂质体)。

27.微球的(天然聚合物载体材料):明胶、淀粉、葡聚糖、壳聚糖、白蛋白类等。

28.微球的(合成聚合物载体材料):(聚乳酸(PLA))、聚己内酯、聚丙交酯乙交酯(PLCG)、聚乳酸-羟乙酸(PLGA)、聚羟丁酸、聚丙交酯等。

29.①微囊中(天然高分子囊材):阿拉伯胶、明胶、壳聚糖、海藻酸盐;②微囊中(半合成高分子囊材):羟丙甲纤维素(HPMC)、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羧甲基纤维素盐、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MC)。

30.(干扰核酸代谢的药物):(喹诺酮类)、(氟尿嘧啶)、(磺胺类)、(齐多夫定)等。

31.阿托品阻断M胆碱受体发挥药理作用,在药物的作用机制中属于(作用于受体)。

32.二巯基丁二酸钠等络合剂络合重金属离子,并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以解毒,其作用机制属于(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33.(被动转运):不耗能量,高浓度到低浓度,无需载体。

34.(易化扩散):不耗能量,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载体。

35.(膜动转运):蛋白质和多肽的重要吸收方式,存在一定的部位特异性。

36.水溶性的小分子药物的跨膜转运过程属于(滤过)。

37.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是药物的(吸收)。

38.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称(分布)。

39.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生物转化或代谢)。

40.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

41.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②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是(肝脏)。

42.药物的排泄途径:(肾脏(主要)、胆汁、唾液腺、消化道、汗腺、乳汁、泪腺)等。

43.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胃肠道运动、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胃肠道代谢作用、疾病因素、食物、循环系统转运)。

44.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溶出速度(粒子大小、多晶型、湿润性、溶剂化物、提高溶出速度的方法)、脂溶性和解离度、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45.(脂溶性大)和(分子型)药物容易透过细胞膜。

46.①(胃排空速率快)主要减少在胃吸收的药物的吸收,加快或增加在肠道吸收的药物吸收;②(胃排空速率慢)可能影响药效的及时发挥,增多在十二指肠吸收的药物吸收。

47.口服剂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顺序为(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48.各种给药途径产生效应由快到慢的顺序一般为(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给药>口服给药>贴皮给药)。

49.各种注射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一般为(水溶性>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液)。

50.(角膜渗透):眼部药物发挥(局部作用)。

51.(结膜渗透):眼部给药发挥(全身作用)。

52.(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吸收过程,100%的生物利用度。

53.(皮内注射):注射容量≤0.2ml,仅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

54.(动脉内注射):抗肿瘤药物的区域性滴注。

55.(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经结缔组织扩散,由淋巴和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56.鼻腔给药制剂增强黏性,使药物的扩散受到了阻碍,增加药物与鼻黏膜接触时间,有利于(药物吸收)。

57.脂水分配系数大的药物易进入角质层,(透皮速率大)。

58.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微粒给药系统、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血液循环系统)。

59.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有(给药剂量的影响、给药途径和剂型的影响、酶诱导作用和抑制作用、代谢反应的立体选择性、生理因素、基因多态性)。

60.药物与血浆结合是(可逆的、存在饱和现象),游离型和结合型处于动态平衡。

61.(血-脑屏障):存在于血液与组织之间的屏障,可使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地摄取。

62.(肠-肝循环):药物或其他代谢物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在肠道中被重吸收,经门静脉返回肝脏,重新进入血液循环的现象。

63.(首过效应):药物在尚未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之前,在肠黏膜和肝脏因被代谢而减少进入血液循环的原形药量的现象。

64.①在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中,(直方双曲线的)横坐标是药物剂量或浓度,纵坐标是药理效应强度;②在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中,(S形曲线的)横坐标是药物剂量或浓度对数值,纵坐标是以药理效应强度。

65.(药理效应)用全或无的方式表示(质反应);可用血糖浓度、心率、血压、尿量、等表示(量反应)。

66.量反应的研究对象为单一的生物(个体),质反应研究对象为一个(群体)。

67.(最小有效量(阈剂量)是指)产生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浓度。

68.在一定范围内,效应强度随药物剂量或浓度增加极限值称为(最大效应(效能))。

69.(效价强度)是指能产生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剂量或浓度。(效价强度)值(越小)表示其(强度越大)。

70.如下图:①效能最大的药物是(呋塞米);②效价强度最大的是(环戊噻嗪) 

71.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能引起50%最大效应(量反应)或50%阳性反应(质反应)的浓度或剂量,也可用半数有效浓度(EC50)表示。

72.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能引起50%试验动物死亡的量,其数值(越大越安全)。

73.LD50/ED50为治疗指数(TI),数值越大越安全。

74.糖尿病选用胰岛素治疗和缺铁性贫血选用铁剂治疗的作用机制是(补充体内物质)。

75.ED95和LD5之间的距离称为(安全范围),范围越大越安全。

76.静脉注射甘露醇利尿作用机制是(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77.口服氢氧化铝等抗酸药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是(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78.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①(影响酶的活性);②(作用于受体);③(干扰核酸代谢);④(影响细胞离子通道);⑤(补充体内物质);⑥(影响生理活性物质及其转运体);⑦(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⑧(非特异性作用);⑨(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79.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合酶,其作用机制是(影响酶的活性)。

80.氯霉素抑制肝药酶和苯巴比妥诱导肝药酶,这种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作用机制是(影响酶的活性)。

获取验证码

立即登录 返回页面

有账号!密码登录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关闭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