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休克病人护理

第三章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考点:

休克的共同点

休克微循环变化

一、病因与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

2.感染性休克

3.心源性休克

4.神经性休克

5.过敏性休克

其中低血容量性和感染性休克▲在外科休克中最为常见

二、病理生理

各类休克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和组织灌注不足(最基本)及由此导致的微循环、代谢改变和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等。

 

 

 

1.微循环的变化

①微循环收缩期:休克代偿

②微循环扩张期:休克抑制期(纸张)

③微循环衰竭期:休克失代偿

2.代谢变化

体内葡萄糖的无氧酵解使丙酮酸和乳酸产生过多--代谢性酸中毒

3.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是休克病人死亡▲的主要因素

考点:

休克临床表现(各期)

治疗--体位、用药

三、临床表现--血压、脉搏

四、治疗原则

关键是尽早去除病因,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首要),纠正微循环障碍,增强心肌功能,恢复人体正常代谢。

1.一般紧急措施

①采取休克体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及减轻呼吸困难。

尽量减少搬动

2.补充血容量:先晶后胶

3.积极处理原发病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5.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主要包括

①血管收缩药:使小动脉普遍处于收缩状态,可暂时升高血压,但可使组织缺氧更加严重。

②血管扩张药▲解除小动脉痉挛,关闭动静脉短路,改善微循环,只有当血容量已基本补足▲才可考虑使用。

③强心药物

6.改善微循环

休克发展至DIC阶段--肝素抗凝治疗

DIC晚期--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7.糖皮质激素--严重休克及感染性休克

 

第二节 外科常见的休克

考点不同休克的治疗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外科最常见的休克

多见于大血管破裂、腹部损伤引起。

治疗关键:及时补充血容量、治疗病因和阻止继续失血、失液。

二、感染性休克

G(-)为主的感染,如胆道化脓性感染、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绞窄性肠梗阻、泌尿系感染及败血症等,亦称内毒素性休克

治疗:

►休克未纠正以前,以抗休克为主,同时抗感染

►休克控制后,治疗感染。

 

第三节 护理

考点:

休克好转的评估

休克补液--中心静脉压与补液的关系

【护理评估】 可考性,重要

1.皮肤色泽及温度:

皮肤、黏膜苍白、四肢湿冷;休克晚期可出现发绀,皮肤呈现花斑状征象(危重)。补充血容量后,若四肢转暖、皮肤干燥,休克有好转。

暖休克:表现为干燥潮红、手足温暖。

2.血压与脉压:

休克时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小于20mmHg▲

3. 脉搏:休克早期脉率增快;休克加重时脉细弱,甚至摸不到。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mmHg)▲

►0.5表示无休克

►>1.0~1.5表示休克

►>2.0为严重休克

4.尿量及尿比重--评估休克最简便的方法

是反映肾血流灌注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每小时尿量少于25ml、尿比重增高,表明肾血管收缩或血容量不足。

►尿量大于40ml/h时,表明休克有改善。

5.中心静脉压(CVP)▲

正常值:0.49~1.18kPa(5~12cmH2O)

►低于0.49kPa(5cmH20)--血容量不足(补液)

►高于1.47kPa(15cmH2O)--心功能不全(强心)

►高于1.96kPa(20cmH2O)--充血性心力衰竭(利尿)

【护理措施】

1、补充血容量--中心静脉压与补液的关系▲

记忆:CVP决定补不补,血压决定补多少

2.改善组织灌注

①休克体位:将病人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

②使用抗休克裤

③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3.使用增强心肌功能药物。

4注意保暖:室温以20℃左右为宜。切忌应用热水袋、电热毯等进行体表加温。

输血前应将库存血复温后再输入。

分享查看全文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