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0日整理

第二站

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梁丘: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的连线上。

隔姜灸

操作要点:①制备姜片:切取生姜片,每片直径2~3cm,厚0.2~0.3cm,中间以针刺数孔。②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灸腧穴。③放置姜片和艾炷,点燃艾炷:将姜片置于穴上,把艾炷置于姜片中心,点燃艾炷尖端,任其自燃。④调适温度:如患者感觉局部灼痛不可耐受,术者可用镊子将姜片一侧夹住端起,稍待片刻,重新放下再灸。⑤更换艾炷和姜片:艾炷燃尽,除去艾灰,更换艾炷依前法再灸。施灸数壮后,姜片焦干萎缩时,应置换新的姜片。⑥掌握灸量:一般每穴灸6~9壮,至局部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灸毕去除姜片及艾灰。

注意事项:①一般选用中、大号艾炷。②选用新鲜老姜,宜现切现用。③随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不要施灸过量,以免局部起泡。

捏脊法

以双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两指或拇指与四指的指腹面做对称性着力,夹持住受试者的肌肤,相对用力挤压并一紧一松逐渐移动,常施于脊柱两侧,称为捏脊法。

[操作体位]

视操作部位需要取坐位、仰卧位、俯卧位。

[操作方法]

推拿床、推拿凳、推拿枕。

[操作方法]

1.拇指前位捏脊法

双手半握空拳状,腕关节略背伸,以食、中、无名和小指的背侧置于脊柱两侧,拇指伸直前按,并对准食指中节处。以拇指的罗纹面和食指的桡侧缘将皮肤捏起,并进行提捻,然后向前推行移动。在向前移动捏脊的过程中,两手拇指要交替前按,同时前臂要主动用力,推动食指桡侧缘前行,两者互为配合,从而交替捏提捻动前行。

2.拇指后位捏脊法

两手拇指伸直,两指端分置于脊柱两侧,指面向前;两手食、中指前按,腕关节微屈。以两手拇指与食、中指罗纹面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提捻,然后向前推行移动。在向前移动的捏脊过程中,两手拇指要前推,而食指、中指则交替前按,两者相互配合,从而交替捏提捻动前行。

捏脊法每次操作一般均从龟尾穴开始,沿脊柱两侧向上终止于大椎穴为一遍,可连续操作三至五遍。为加强手法效应,常采用三步一提法,即每捏捻三次,便停止前行,用力向上提拉一次。

[动作要领]

1.拇指前位捏脊法要以拇指罗纹面同食指桡侧缘捏住皮肤,腕部一定要背伸,以利于前臂施力推动前行。

2.拇指后位捏脊法要以拇指和食、中指的罗纹面捏住皮肤,腕部宜微悬,以利于拇指的推动前移。

3.捏提肌肤多寡及用力要适度。捏提肌肤过多,则动作呆滞不易向前推动,过少则宜滑脱;用力过大宜疼痛,过小则刺激量不足。

4.需较大刺激量时,宜用拇指前位捏脊法;需较小或一般刺激量时,宜用拇指后位捏脊法。

5.捏脊法包含了捏、捻、提、推等复合动作,动作宜灵活协调。若掌握得法,操作娴熟,在提拉皮肤时,常发出较清晰的“嗒、嗒”声。

[注意事项]

捏脊时注意要用手指的罗纹面着力,不可用指端挤捏,亦不可将肌肤拧转,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疼痛。

本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1个小时后在进行。

 

22题  脉诊

中医脉诊的布指

(1)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指法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

布指:中指定关,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运指 :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5)注意是否为“斜飞脉”或者“反关脉”。

 

 

太冲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阳陵泉

阳陵泉定位: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单手进针法

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针具器械消毒、治疗室内消毒。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使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

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刺入时应保持针身直而不弯

呼吸补泻泻法

泻法操作要点: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头痛问诊

一、现病史

1)主症的时间、程度:头痛持续的时间?是夜间重还是清晨重?发作是否有诱因?

2)伴随症状:是否有恶寒发热?是否早晨或运动后疼,进甘甜油腻食物是否加重?有无

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溏?是否咳时引痛,面赤?有无身热,欲饮水?是否伴有盗汗?

3)诊疗经过:是否进行过检查?是否确诊?是否治疗?怎样治疗?效果如何?

二、其他病史:既往史:有无异常?个人史有无异常?家族史:有无异常?过敏史:有无异常?

 

心悸主穴

主穴:内关、神门、郄门、心俞、巨阙。

    心腧巨阙关两门    考官提问神门主治

心腧巨阙中西医没有

神门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等心疾。②不寐、健忘、痴呆、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③胸胁痛。

 

浮髌试验检查方法:被检者取平卧位,下肢伸直放松,检查者左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固定在患膝关节上方两侧,并加压压迫髌上囊,使关节液集中于髌骨底面,右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固定在患膝关节下方两侧,用右手食指连续垂直向下按压髌骨数次,压下时有髌骨与关节面的碰触感,松手时有髌骨随手浮起感,即为浮髌试验阳性

 

上臂骨折:伤肢取肘关节屈曲呈直角位,长夹板放在长臂的外侧,长及肩关节及肘关节,短夹板放置在上臂内侧,用绷带分三个部位捆绑固定,然后用一条三角巾将前臂悬吊于胸前,用另一条三角巾将伤肢与胸廓固定在一起。若无夹板,可用三角巾先将伤肢固定于胸廓,然后用三角巾将伤肢悬吊于胸前。

 

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实按灸

1)太乙针灸、雷火针灸的灸条制作

太乙针灸:将纯净细软的艾绒150g平铺在40cm见方的桑皮纸上。将人参125g,穿山甲250g,山羊血90g,千年健500g,钻地风300g,肉桂500g,小茴香500g,苍术500g,甘草1000g,防风2000g,麝香少许,共为细末,取药末24g掺入艾绒内,紧卷成爆竹状,外用鸡蛋清封固,阴干后备用。

雷火针灸:其制作方法与太乙针灸相同,唯药物处方有异,方用纯净细软的艾绒125g,沉香、乳香、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g,麝香少许,共为细末。

2)太乙针灸、雷火针灸的操作要点:①点燃艾卷:将太乙针灸或雷火针灸的艾卷一端点燃。②棉布裹艾:以棉布6~7层裹紧艾火端。③持艾灸熨:医者手持艾卷,将艾火端对准腧穴,趁热按到施术部位,停止1~2秒然后抬起,进行灸熨。④艾火熄灭则再点燃再按熨。⑤如此反复,灸至皮肤红晕为度,一般灸熨7~10次为度。

3)太乙针灸、雷火针灸的注意事项:①艾条要燃透再灸,否则容易熄灭。②必须用棉布而非化纤制品。③每一下点灸的间隔时间不宜太长,两针交替使用更佳。

 

胃痛问诊:(1)发病情况 询问患者胃痛发病的具体时间,起病的方式,有无诱发因素(如饮食、劳逸、情志、气候变化等),最初的症状及其特点,发病当时曾做过何种处理(包括自行处理及服药等)。

(2)病程经过 询问患者从起病到就诊时的病情发展变化情况,以了解患者疾病的演变及发展趋势。一般按照发病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询问。包括在胃痛发病前的先兆症状,发病后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变化,何时加重或减轻,何时出现新的症状,病情变化有无规律(如昼夜变化,午后症状加重,进食油腻饮食或生冷饮食后症状变化等),病情缓解的方式(如服药、休息后多长时间可以缓解),伴随的症状等。

(3)诊治经过 询问患者患病后至此次就诊前所接受过的诊断与治疗情况,。如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做过何种诊断,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现在症状 询问患者就诊时感到的所有痛苦和不适的症状表现。

4.既往史

询问病人平素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过去患病(包括传染病)、手术、外伤、过敏、预防注射情况。

5.个人生活史

询问病人的个人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习惯、烟酒或其他嗜好以及生活起居、婚姻生育等情况。

6.家族史

询问病人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以及其他与病人生活关系密切者,如配偶、同居伴侣等的健康和患病状况,包括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

7.过敏史

询问病人是否有过敏现象及曾经过敏的药物、食物等,过敏的具体情况包括过敏的症状及其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

 

百会: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内关: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本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操作要点:

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押手固定穴区皮肤: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掐固定腧穴处皮肤

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夹持针柄

刺入:将针身紧贴押手指甲缘快速刺入

 

呕吐伴嗳气:

主穴: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关。肝气犯胃配肝俞、太冲。

 

风池定位:定位: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太冲:在足背,第 1、2 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单手进针法

操作要点:

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持针: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使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

指抵皮肤: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

刺入: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刺入时应保持针身直而不弯

 

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浮脉: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沉脉:里证

 

天枢:定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太冲: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中风中经络配穴: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风痰阻络配丰隆、风池;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配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配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太冲。口角㖞斜配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哑门;吞咽困难配廉泉、金津、玉液。

 

后溪: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肩井: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回旋灸

操作要点: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灸腧穴。②点燃艾卷:选用纯艾卷,将其一端点燃。③燃艾施灸:术者手持艾卷的中上部,将艾卷燃烧端对准腧穴,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相对固定的距离(一般在3cm左右),左右平行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动作要匀速。若遇到小儿或局部知觉减退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术者应以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④把握灸量:灸至皮肤出现红晕,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灸5~10分钟。⑤灸毕熄灭艾火。

注意事项:①持艾卷要左右水平移动而非上下高低移动。②施灸中注意及时掸除艾灰。

 

百会: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期门: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单手进针:

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②持针:拇、食指指腹相对夹持针柄下段(靠近针根处),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使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③指抵皮肤: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④刺入: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刺入时应保持针身直而不弯。⑤进针后刺入一定深度。

 

崩漏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崩漏的治疗原则应根据其病情缓急和出血时间长短的不同,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1.塞流

即是止血。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首选补气摄血法,如用生脉散。若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阳微欲脱之证,用参附汤回阳救逆,固脱止血。艾灸百会、神阙、隐白穴。

2.澄源

即正本清源,根据不同证型辨证论治。切忌不问缘由,概投寒凉或温补之剂,专事止涩,致犯“虚虚实实”之戒。

3.复旧

即固本善后,调理恢复。但复旧并非全在补血,而应及时地调补肝肾、补益心脾以资血之源,安血之室,调经固本。视其病势,于善后方中寓治本之法。调经治本,其本在肾,故总宜填补肾精,补益肾气,固冲调经,使本固血充,则周期可望恢复正常。

 

列缺: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风池: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提捏进针法 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操作要点:

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押手提捏穴旁皮肉:押手拇、食指轻轻提捏腧穴近旁的皮肉,提捏的力度大小要适当

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刺入:刺手持针快速刺入腧穴。刺入时常与平刺结合

 

合谷:在手背,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的连线上

提插法:是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方法,是毫针行针的基本手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②刺入毫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③实施提插操作:插是将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提是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

注意事项:①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情况灵活掌握。②提插法多用于肌肉较丰厚部位的腧穴,肌肉浅薄部位的腧穴一般不用提插法。某些特殊部位的腧穴,如睛明、承泣等也不适合用提插法。③上提时不要提出皮肤,下插时不要刺伤脏器和筋骨。④提插过程中要保持针身垂直。

 

 

请叙述胃以通为补的意义:散寒、消食、疏肝、泄热、化瘀、养阴、温阳等,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这样才能把握住“胃以通为补”的真谛,灵活应用“通”法。

 

舒张进针法 本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进针。

操作要点:

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绷紧皮肤:以押手拇、食指或食、中指把腧穴处皮肤向两侧轻轻撑开,使之绷紧,两指间的距离要适当

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刺入:刺手持针,于押手两指间的腧穴处迅速刺入

 

呼吸补泻

是将针刺手法与患者呼吸相结合区分补泻的手法。

(1)补法 操作要点: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2)泻法 操作要点: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注意事项:应令患者做深而徐缓的呼吸调息。术者宜同时进行呼吸调息,与患者呼吸调息保持一致。若观察患者呼吸不明显,术者可用语言指令患者进行呼气和吸气,然后再随患者呼吸进行操作。

 

气海: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

正常脉象的八要素特征

(1)脉位 脉位居中,不浮不沉。

(2)脉率 脉一息四至或五至,相当于每分钟72~80次。

(3)脉律 节律均匀整齐。

(4)脉宽 脉大小适中。

(5)脉长 脉长短适中,不越本位。

(6)脉势 脉搏有力,寸关尺三部均可触及,沉取不绝。

(7)紧张度 脉应指有力而不失柔和。

(8)流利度 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切脉时间

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诊脉时应注意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五十动,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变化,再则切脉时初按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所以切脉的时间要适当长些。

 

脉诊

解析:中医脉诊的布指

(1)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指法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

布指:中指定关,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运指 :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5)注意是否为“斜飞脉”或者“反关脉”。

 

鱼际和太溪定位,在鱼际行捻转泻法

鱼际没有

太溪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捻转泻法:①进针,行针得气。②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③反复捻转。④操作时间长。

 

胸痛伴右肩疼痛问诊,鼓胀逐水之法禁忌症。

 

单手进针及诊脉,

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针具器械消毒、治疗室内消毒。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使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刺入时应保持针身直而不弯。

脉诊同上

 

风池太冲定位。

风池定位: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黄疸问诊,

 

公孙,内关的定位

公孙定位:在跖区,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内关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问诊,小儿腹胀,食欲不振3天,呕吐一天

 

第一题脉诊(同上)

第二题后溪,肩井定位以及肩井的回旋灸

后溪定位: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肩井定位: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回旋灸: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灸腧穴。②点燃艾卷:选用纯艾卷,将其一端点燃。③燃艾施灸:术者手持艾卷的中上部,将艾卷燃烧端对准腧穴,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相对固定的距离(一般在3cm左右),左右平行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动作要匀速。若遇到小儿或局部知觉减退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术者应以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④把握灸量:灸至皮肤出现红晕,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灸5~10分钟。⑤灸毕熄灭艾火。

 

1. 养老,昆仑的定位 脉诊  耳穴压丸

2. 养老没有

昆仑定位: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脉诊同上

耳穴压丸①选穴:根据耳穴的选穴原则,选择耳穴确定处方。②选择体位:一般以坐位或卧位为宜。③准备丸粒:将小丸粒贴于0.5cm×0.5cm的小方块医用胶布中央,备用。或选用成品耳穴贴。④耳穴皮肤消毒: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去除污垢和油脂。⑤贴压:手托住耳郭,另一手持镊子将贴丸胶布对准耳穴进行敷贴,并给予适当按压,使耳郭有发热、胀痛感。压穴时,托指不动压指动,只压不揉,以免胶布移动;用力不能过猛过重。

 

3. 小儿泄泻的问诊 热病伴有惊痫的配穴

 

脉诊

中医脉诊的布指

(1)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指法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

布指:中指定关,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运指 :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5)注意是否为“斜飞脉”或者“反关脉”。

问诊模板:(1)发病情况 询问患者胃痛发病的具体时间,起病的方式,有无诱发因素(如饮食、劳逸、情志、气候变化等),最初的症状及其特点,发病当时曾做过何种处理(包括自行处理及服药等)。

(2)病程经过 询问患者从起病到就诊时的病情发展变化情况,以了解患者疾病的演变及发展趋势。一般按照发病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询问。包括在胃痛发病前的先兆症状,发病后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变化,何时加重或减轻,何时出现新的症状,病情变化有无规律(如昼夜变化,午后症状加重,进食油腻饮食或生冷饮食后症状变化等),病情缓解的方式(如服药、休息后多长时间可以缓解),伴随的症状等。

(3)诊治经过 询问患者患病后至此次就诊前所接受过的诊断与治疗情况,。如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做过何种诊断,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现在症状 询问患者就诊时感到的所有痛苦和不适的症状表现。

4.既往史

询问病人平素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过去患病(包括传染病)、手术、外伤、过敏、预防注射情况。

5.个人生活史

询问病人的个人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习惯、烟酒或其他嗜好以及生活起居、婚姻生育等情况。

6.家族史

询问病人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以及其他与病人生活关系密切者,如配偶、同居伴侣等的健康和患病状况,包括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

7.过敏史

询问病人是否有过敏现象及曾经过敏的药物、食物等,过敏的具体情况包括过敏的症状及其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

 

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梁丘: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隔姜灸

操作要点:①制备姜片:切取生姜片,每片直径2~3cm,厚0.2~0.3cm,中间以针刺数孔。②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灸腧穴。③放置姜片和艾炷,点燃艾炷:将姜片置于穴上,把艾炷置于姜片中心,点燃艾炷尖端,任其自燃。④调适温度:如患者感觉局部灼痛不可耐受,术者可用镊子将姜片一侧夹住端起,稍待片刻,重新放下再灸。⑤更换艾炷和姜片:艾炷燃尽,除去艾灰,更换艾炷依前法再灸。施灸数壮后,姜片焦干萎缩时,应置换新的姜片。⑥掌握灸量:一般每穴灸6~9壮,至局部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灸毕去除姜片及艾灰。

注意事项:①一般选用中、大号艾炷。②选用新鲜老姜,宜现切现用。③随时观察局部皮肤情况,不要施灸过量,以免局部起泡。

 

头痛: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内关。

配穴: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配头维、中脘、丰隆。高血压配曲池、足三里;颈性眩晕配风府、天柱、颈夹脊。

 

通里: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天柱: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养老:在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

 

拿法

用拇指和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提捏或揉捏肌肤,称为拿法。

[操作体位]

视操作部位需要取坐位、仰卧位、俯卧位。

[操作方法]

推拿床、推拿凳、推拿巾、推拿枕。

[操作方法]

以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面相对用力,捏住施术部位肌肤并逐渐收紧、提起,腕关节放松。以拇指同其他手指的对合力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断地提捏治疗部位。

[动作要领]

1.用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面着力,不能用指端内扣。

2.用力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

3.腕部要放松,使动作柔和灵活,连绵不断,且富有节奏性。

[术后处理]

术后嘱患者休息片刻,观察病情有无变化,是否出现不适感。

[注意事项]

拿法应注意动作的协调性,不可死板僵硬。初习者不可用力久拿,以防伤及腕部与手指的屈肌肌腱及腱鞘。

 

膏肓: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旁开3寸。

气海: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

无瘢痕灸:又名非化脓灸。

操作要点:①选择体位,定取腧穴:宜采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待灸部位。②涂擦黏附剂:用棉签蘸少许大蒜汁或医用凡士林或涂清水于穴区皮肤,用以黏附艾炷。③点燃艾炷,每炷不可燃尽:将艾炷平置于腧穴上,用线香点燃艾炷顶部,待其自燃。要求每个艾炷不可燃尽,当艾炷燃剩1/3,患者感觉局部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④把握灸量:灸满规定壮数为止。一般应灸至腧穴局部皮肤呈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注意事项:①一般选用中、小艾炷。②患者对灼痛的感觉不一,有的患者可因感觉较迟钝而引起皮肤灼伤,故要密切观察局部情况。

 

 

脉诊

中医脉诊的布指

(1)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指法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

布指:中指定关,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运指 :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5)注意是否为“斜飞脉”或者“反关脉”。

 

  咳嗽、痰黄问诊

 

足三里、内关定位  足三里针刺震颤法

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内关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震颤法:①进针后刺入一定深度。②刺手拇、食二指或拇、食、中指夹持针柄。③实施提插捻转: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如手颤之状,使针身微微颤动。

 

胁痛的问诊

 

脉诊(同上)

 

天枢,太冲定位,指切进针法辗转法

天枢定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指切进针法:

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掐固定腧穴处皮肤

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夹持针柄

将针身紧贴押手指甲缘快速刺入。

捻转法  是指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的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是毫针行针的基本手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②刺入毫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③实施捻转操作:针身向前向后持续均匀来回捻转。

 

脉诊(同上),

 

足三里,膻中定位及隔蒜灸,

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膻中定位: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隔蒜灸:①制备蒜片:选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②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灸腧穴。③放置蒜片和艾炷,点燃艾炷:将蒜片置于穴上,把艾炷置于蒜片中心,点燃艾炷尖端,任其自燃。④调适温度:如患者感觉局部灼痛不可耐受,术者可用镊子将蒜片一侧夹住端起,稍待片刻,重新放下再灸。⑤更换艾炷和蒜片:艾炷燃尽,除去艾灰,更换艾炷依前法再灸。施灸数壮后,蒜片焦干萎缩时,应置换新的蒜片。⑥掌握灸量:一般每穴灸5~7壮,至局部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灸毕去除蒜片及艾灰。

 

颈部肿大问诊

 

光剥苔和花剥苔的临床意义

光剥苔: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洁如镜(又称为光滑舌或镜面舌)。

花剥苔: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界限明显。

 

中极: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上。

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舒张进针法 本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进针。

操作要点:

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绷紧皮肤:以押手拇、食指或食、中指把腧穴处皮肤向两侧轻轻撑开,使之绷紧,两指间的距离要适当

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刺入:刺手持针,于押手两指间的腧穴处迅速刺入

 

捻转法 是指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的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是毫针行针的基本手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②刺入毫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③实施捻转操作:针身向前向后持续均匀来回捻转。

注意事项:①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②捻转法适用于人体绝大多数部位的腧穴。③操作应轻快自然,有连续交替性,不要在向前向后之间有停顿。④捻转角度不可过大,或呈单向捻转。

 

四神聪:在头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共4穴。

悬钟: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指切进针(同前)

提插补泻

根据提插力度的强弱、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区分提插补泻手法。

(1)补法 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②先浅后深,重插轻提(针下插时速度宜快,用力宜重,提针时速度宜慢,用力宜轻),提插幅度小,频率慢。③反复提插。④操作时间短。

(2)泻法 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②先深后浅,轻插重提(针下插时速度宜慢,用力宜轻;提针时速度宜快,用力宜重)。提插幅度大,频率快。③反复操作。④操作时间长。

注意事项:①提插补泻要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②宜在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处应用。③提插补泻应与针刺基本手法中的提插法相区别。

 

假神:如久病、重病患者,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神识清楚,想见亲人,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或原本目无光彩,突然目光转亮,但却浮光外露,目睛直视;或久病面色晦暗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等;或原本身体沉重难移,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或久病脾胃功能衰竭,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等提示脏腑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的预兆。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疾脉:阳极阴竭,元气欲脱

 

关元: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膏肓: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旁开3寸

无瘢痕灸(同前)

中极: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上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舒张进针法:

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绷紧皮肤:以押手拇、食指或食、中指把腧穴处皮肤向两侧轻轻撑开,使之绷紧,两指间的距离要适当

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刺入:刺手持针,于押手两指间的腧穴处迅速刺入

 

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外关: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捻转补泻:(1)补法 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②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③反复捻转。④操作时间短。

(2)泻法 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②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③反复捻转。④操作时间长。

注意事项:①捻转补泻要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②在多数腧穴均可应用。③捻转补泻应与针刺基本手法中的捻转法相区别。

 

更多内容继续更新中

 

 

2021年06月19日整理

第二站

问诊模板

(1)发病情况 询问患者胃痛发病的具体时间,起病的方式,有无诱发因素(如饮食、劳逸、情志、气候变化等),最初的症状及其特点,发病当时曾做过何种处理(包括自行处理及服药等)。

(2)病程经过 询问患者从起病到就诊时的病情发展变化情况,以了解患者疾病的演变及发展趋势。一般按照发病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询问。包括在胃痛发病前的先兆症状,发病后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变化,何时加重或减轻,何时出现新的症状,病情变化有无规律(如昼夜变化,午后症状加重,进食油腻饮食或生冷饮食后症状变化等),病情缓解的方式(如服药、休息后多长时间可以缓解),伴随的症状等。

(3)诊治经过 询问患者患病后至此次就诊前所接受过的诊断与治疗情况,。如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做过何种诊断,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现在症状 询问患者就诊时感到的所有痛苦和不适的症状表现。

4.既往史

询问病人平素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过去患病(包括传染病)、手术、外伤、过敏、预防注射情况。

5.个人生活史

询问病人的个人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习惯、烟酒或其他嗜好以及生活起居、婚姻生育等情况。

6.家族史

询问病人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以及其他与病人生活关系密切者,如配偶、同居伴侣等的健康和患病状况,包括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

7.过敏史

询问病人是否有过敏现象及曾经过敏的药物、食物等,过敏的具体情况包括过敏的症状及其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

1.脉诊:

解析:中医脉诊的布指

(1)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指法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

布指:中指定关,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运指 :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5)注意是否为“斜飞脉”或者“反关脉”。

2.列缺,肺俞  单手刺肺俞

列缺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肺俞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单手刺肺俞: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针具器械消毒、治疗室内消毒。②持针,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使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③指抵皮肤,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④刺入,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刺入时应保持针身直而不弯。

3.问诊是个女性腹痛

 

1.脉诊操作:同前

2.手三里、悬钟定位:小鱼际㨰法操作

手三里定位:在前臂,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 2 寸处。

悬钟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小鱼际㨰法操作:拇指自然伸直,余指自然屈曲,无名指与小指的掌指关节屈曲约90°,余指屈曲的角度则依次减小,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点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活动,使小鱼际和手背尺侧部在施术部位上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

3.消渴的问诊

4.湿热泄泻的主穴和配穴

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配穴:肠腑湿热配内庭、曲池;

 

1.脉诊:同前,

2.然后条口和肩俞的定位,以及肩俞穴实按灸的操作,

肩髃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②瘰疬。③瘾疹。

条口主治:①下肢痿痹、跗肿、转筋等下肢病证。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肩于实按灸

第一步肩髃定位: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简便取穴法: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的凹陷即是本穴。

第二步:

实按灸

1)太乙针灸、雷火针灸的灸条制作 备用。

雷火针灸:其制作方法与太乙针灸相同,唯药物处方有异,方用纯净细软的艾绒 125g,沉香、 乳香、羌活、干姜、穿山甲各 9g,麝香少许,共为细末。

2)太乙针灸、雷火针灸的操作要点:①点燃艾卷:将太乙针灸或雷火针灸的艾卷一端点燃。

②棉布裹艾:以棉布 6~7 层裹紧艾火端。③持艾灸熨:医者手持艾卷,将艾火端对准腧穴,趁热 按到施术部位,停止 1~2 秒然后抬起,进行灸熨。④艾火熄灭则再点燃再按熨。⑤如此反复,灸 至皮肤红晕为度,一般灸熨 7~10 次为度。

3)太乙针灸、雷火针灸的注意事项:①艾条要燃透再灸,否则容易熄灭。②必须用棉布而

非化纤制品。③每一下点灸的间隔时间不宜太长,两针交替使用更佳。

3.胃痛的问诊。

(1)发病情况 询问患者胃痛发病的具体时间,起病的方式,有无诱发因素(如饮食、劳逸、情志、气候变化等),最初的症状及其特点,发病当时曾做过何种处理(包括自行处理及服药等)。

(2)病程经过 询问患者从起病到就诊时的病情发展变化情况,以了解患者疾病的演变及发展趋势。一般按照发病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询问。包括在胃痛发病前的先兆症状,发病后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变化,何时加重或减轻,何时出现新的症状,病情变化有无规律(如昼夜变化,午后症状加重,进食油腻饮食或生冷饮食后症状变化等),病情缓解的方式(如服药、休息后多长时间可以缓解),伴随的症状等。

(3)诊治经过 询问患者患病后至此次就诊前所接受过的诊断与治疗情况,。如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做过何种诊断,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现在症状 询问患者就诊时感到的所有痛苦和不适的症状表现。

4.既往史

询问病人平素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过去患病(包括传染病)、手术、外伤、过敏、预防注射情况。

5.个人生活史

询问病人的个人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习惯、烟酒或其他嗜好以及生活起居、婚姻生育等情况。

6.家族史

询问病人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以及其他与病人生活关系密切者,如配偶、同居伴侣等的健康和患病状况,包括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

7.过敏史

询问病人是否有过敏现象及曾经过敏的药物、食物等,过敏的具体情况包括过敏的症状及其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

 

 

1.还有诊的脉象,主病,该脉的特点

解析:中医脉诊的布指

(1)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指法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

布指:中指定关,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运指 :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5)注意是否为“斜飞脉”或者“反关脉”。

2.定位天宗,阳陵泉,在天宗演示指按手法

天宗: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 1/3 与下 2/3 交点凹陷中。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天宗指按法: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置以支撑助力。拇指主动用力,垂直向下按压。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度后,要稍停片刻,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按压动作既平稳又有节奏性。

3.问诊,妇女带下量多,夹血块

 

1.脉诊:同前

2.然后支沟 丘墟定位 在支沟展示飞法

支沟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丘墟定位:在踝区,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支沟展示飞法:支沟穴①刺入一定深度。②轻微捻搓针柄数次,然后快速张开两指,一捻一放,如飞鸟展翅之状。③反复操作数次。

3.帕金森颤证的问诊

4.还有一个哮喘的配穴

(1)哮喘实证配穴:风寒外袭配风门、合谷;痰热阻肺配丰隆、曲池;喘甚者配天突。 操作:毫针常规刺,泻法。风寒者可酌加艾灸。

(2)哮喘虚证配穴: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关元。 操作:毫针刺,补法。可酌加艾灸或拔罐。

手三里:在前臂,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悬钟: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小鱼际㨰法

拇指自然伸直,余指自然屈曲,无名指与小指的掌指关节屈曲约90°,余指屈曲的角度则依次减小,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点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活动,使小鱼际和手背尺侧部在施术部位上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

 

湿热泄泻的主穴和配穴

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肠腑湿热配内庭、曲池

 

中风临床表现: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中冲:定位: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针腧穴。②医者戴消毒手套。③使施术部位充血。可先在针刺部位及其周围,轻轻地推、揉、挤、捋,使局部充血。④穴区皮肤常规消毒。⑤医者用一手固定点刺部位,另一手持针,露出针尖3~5mm,对准点刺部位快速刺入,迅速出针。一般刺入2~3mm。⑥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之适量出血或出黏液。⑦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可在点刺部位贴敷创可贴。

注意事项:①要做到稳、准、轻、快,持针要稳;对准点刺部位进针,不可偏离;手法要轻巧;点刺时要快进快出。②要对针具、皮肤、术者双手严格消毒。③选穴宜少。④根据病情确定合适的出血量。

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次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阴陵泉:定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头晕问诊(同前)

天枢:定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上巨虚:定位: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的连线上。

指切进针:

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押手固定穴区皮肤: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掐固定腧穴处皮肤

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夹持针柄

刺入:将针身紧贴押手指甲缘快速刺入

 

脉诊:解析:中医脉诊的布指

(1)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指法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

布指:中指定关,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运指 :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5)注意是否为“斜飞脉”或者“反关脉”。

血海的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等妇科病。②瘾疹、湿疹、丹毒、皮肤瘙痒等皮外科病证。③膝股内侧痛。

 

风池:定位: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针刺手法: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

太冲: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脉诊 滑数脉 代表意义

滑脉: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数脉:热证;亦主里虚证。

滑数脉:痰火痰热。

眩晕的选穴和配穴

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内关。

配穴:肝阳上亢配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配头维、中脘、丰隆。高血压配曲池、足三里;颈性眩晕配风府、天柱、颈夹脊。

精癃 选穴

主穴:中极、归来、三阴交、膀胱俞等穴,灸气海、关元、水道。

次髎穴的主治

主治: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腹泻伴腰酸问诊

(1)发病情况 询问患者腹泻腰酸发病的具体时间,起病的方式,有无诱发因素(如饮食、劳逸、情志、气候变化等),最初的症状及其特点,发病当时曾做过何种处理(包括自行处理及服药等)。

(2)病程经过 询问患者从起病到就诊时的病情发展变化情况,以了解患者疾病的演变及发展趋势。一般按照发病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询问。包括在疾病发病前的先兆症状,发病后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变化,何时加重或减轻,何时出现新的症状,病情变化有无规律(如昼夜变化,午后症状加重,进食油腻饮食或生冷饮食后症状变化等),病情缓解的方式(如服药、休息后多长时间可以缓解),伴随的症状等。

(3)诊治经过 询问患者患病后至此次就诊前所接受过的诊断与治疗情况,。如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做过何种诊断,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现在症状 询问患者就诊时感到的所有痛苦和不适的症状表现。

4.既往史

询问病人平素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过去患病(包括传染病)、手术、外伤、过敏、预防注射情况。

5.个人生活史

询问病人的个人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习惯、烟酒或其他嗜好以及生活起居、婚姻生育等情况。

6.家族史

询问病人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以及其他与病人生活关系密切者,如配偶、同居伴侣等的健康和患病状况,包括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

7.过敏史

询问病人是否有过敏现象及曾经过敏的药物、食物等,过敏的具体情况包括过敏的症状及其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

1.鼓胀腹水的禁忌症

鼓胀患者病程较短,正气尚未过度消耗,而腹胀殊甚,腹水不退,尿少便秘,脉实有力者, 可酌情使用逐水之法,临床使用注意事项:①中病即止:在 使用过程中,药物剂量不可过大,攻逐时间不可过久,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以免损伤脾 胃,引起昏迷、出血之变。②严密观察:服药时必须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药后反应,加强调护。 一且发现有严重呕吐、腹痛、腹泻者,即应停药,并做相应处理。③明确禁忌证:鼓胀日久,正 虚体弱,或发热,黄疸日渐加深,或有消化道溃疡,曾并发消化道出血,或见出血倾向者,均不 宜使用。

2.脉诊

解析:中医脉诊的布指

(1)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指法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

布指:中指定关,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运指 :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5)注意是否为“斜飞脉”或者“反关脉”。

3.鱼际,太冲定位,捻转补泻操作

鱼际:在手外侧,第 1 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太冲:在足背,第 1、2 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根据捻转力度的强弱、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并结合捻转用力的方向, 区分捻转补泻手法。 (1)补法 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②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结合拇指向 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③反复捻转。④操作时间短。 (2)泻法 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②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结合拇指向 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③反复捻转。④操作时间长。

 

1.脉诊

解析:中医脉诊的布指

(1)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指法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

布指:中指定关,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运指 :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5)注意是否为“斜飞脉”或者“反关脉”。

2.地机中及舒张中级,捻转补泻操作

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舒张中极: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上。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②押手绷紧皮肤,以押手拇、食指或食、中指把腧穴处皮肤向两侧轻轻撑开,使之绷紧,两指间的距离要适当。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夹持针柄。④刺入,刺手持针,于押手两指间的腧穴处迅速刺入。

 

1.合谷,和风池

合谷定位: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风池定位:定位: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开阖泻法:操作要点: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闭。

2.问诊,黄疸,内经怎么描述的

 

舌诊

一、准备

1.检查诊室光线是否充足,以柔和充足的自然光线为最佳,若在夜间或诊室光线较暗时可借助日光灯,要尽量避开其他有色光源。

2.检查是否准备好望舌所需器具(械),已消毒的压舌板、消毒纱布条、清洁水等。

3.检查病人的体位是否符合舌诊要求(轻病患者可采用正坐位;重病患者不能坐位者,可采取仰卧位),对不符合要求者,可以指导病人调整体位,以符合要求为度。

4.望舌前,医生应指导病人按照正确的伸舌姿势伸舌;即精神放松,头略上扬,尽量张口,舌体尽量自然伸出,舌尖向下,舌面展平充分暴露舌面,以保证望舌的顺利进行。

二、操作方法

1.望舌时,医者的姿势可略高于病人,保证视野平面略高于病人的舌面,以便俯视舌面。

2.望舌时注意光线必须直接照射于舌面,使舌面明亮,以便于正确进行观察。

3.望舌一般应当按照基本顺序进行:先察舌质,再察舌苔。察舌质时先查舌色,次察舌形,再察舌态。查舌苔时,先察苔色,次察苔质,再察舌苔分布。对舌分部观察时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观察舌根部。

4.望舌时做到迅速敏捷,全面准确,时间不可太长,一般不超过30秒。若一次望舌判断不准确,可让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望舌。

5.对病人伸舌时的不符合要求的姿势,医生应予以纠正。如:伸舌时过分用力;病人伸舌时,用牙齿刮舌面;伸舌时,口未充分张开,只露出舌尖;舌体伸出时舌边、尖上卷,或舌肌紧缩,或舌体上翅,或左右歪斜等,影响舌面充分暴露。

6.当舌苔过厚,或者出现与病情不相符合的苔质、苔色,为了确定其有根、无根,或是否染苔等,可结合揩舌或刮舌方法,也可直接询问患者在望舌前的饮食、服用药物等情况,以便正确判断。

(1)揩舌 医生用消毒纱布缠绕右手食指两圈,蘸少许清洁水,力量适中,从舌根向舌尖谐抹3~5次。

(2)刮舌医生用消毒的压舌板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向舌尖刮3~5次。

7.望舌过程中还可穿插对舌部味觉、感觉等情况的询问,以便全面掌握舌诊资料。

8.观察舌下络脉时,应按照下述方法进行:

(1)嘱病人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舌体自然放松,勿用力太过,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便于观察。

(2)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和形态有无异常。

 

尺泽: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咳嗽咳痰3天问诊

(1)发病情况 询问患者咳嗽咳痰发病的具体时间,起病的方式,有无诱发因素(如饮食、劳逸、情志、气候变化等),最初的症状及其特点,发病当时曾做过何种处理(包括自行处理及服药等)。

(2)病程经过 询问患者从起病到就诊时的病情发展变化情况,以了解患者疾病的演变及发展趋势。一般按照发病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询问。包括在咳嗽咳痰发病前的先兆症状,发病后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变化,何时加重或减轻,何时出现新的症状,病情变化有无规律(如昼夜变化,午后症状加重,进食油腻饮食或生冷饮食后症状变化等),病情缓解的方式(如服药、休息后多长时间可以缓解),伴随的症状等。

(3)诊治经过 询问患者患病后至此次就诊前所接受过的诊断与治疗情况,。如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做过何种诊断,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现在症状 询问患者就诊时感到的所有痛苦和不适的症状表现。

4.既往史

询问病人平素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过去患病(包括传染病)、手术、外伤、过敏、预防注射情况。

5.个人生活史

询问病人的个人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习惯、烟酒或其他嗜好以及生活起居、婚姻生育等情况。

6.家族史

询问病人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以及其他与病人生活关系密切者,如配偶、同居伴侣等的健康和患病状况,包括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

7.过敏史

询问病人是否有过敏现象及曾经过敏的药物、食物等,过敏的具体情况包括过敏的症状及其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

 

 

1.鼓胀腹水的禁忌症

鼓胀患者病程较短,正气尚未过度消耗,而腹胀殊甚,腹水不退,尿少便秘,脉实有力者, 可酌情使用逐水之法,临床使用注意事项:①中病即止:在 使用过程中,药物剂量不可过大,攻逐时间不可过久,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以免损伤脾 胃,引起昏迷、出血之变。②严密观察:服药时必须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药后反应,加强调护。 一且发现有严重呕吐、腹痛、腹泻者,即应停药,并做相应处理。③明确禁忌证:鼓胀日久,正 虚体弱,或发热,黄疸日渐加深,或有消化道溃疡,曾并发消化道出血,或见出血倾向者,均不 宜使用。

2.脉诊

解析:中医脉诊的布指

(1)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指法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

布指:中指定关,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运指 :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5)注意是否为“斜飞脉”或者“反关脉”。

3.鱼际,太冲定位,捻转补泻操作

鱼际:在手外侧,第 1 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太冲:在足背,第 1、2 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根据捻转力度的强弱、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并结合捻转用力的方向, 区分捻转补泻手法。 (1)补法 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②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结合拇指向 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③反复捻转。④操作时间短。 (2)泻法 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②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结合拇指向 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③反复捻转。④操作时间长。

 

 

1.脉诊

解析:中医脉诊的布指

(1)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指法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

布指:中指定关,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运指 :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5)注意是否为“斜飞脉”或者“反关脉”。

2.地机中及舒张中级,捻转补泻操作

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舒张中极: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上。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②押手绷紧皮肤,以押手拇、食指或食、中指把腧穴处皮肤向两侧轻轻撑开,使之绷紧,两指间的距离要适当。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夹持针柄。④刺入,刺手持针,于押手两指间的腧穴处迅速刺入。

 

1.合谷,和风池

合谷定位: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风池定位:定位: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2.问诊,黄疸,内经怎么描述的

 

心电图

左心房肥大

 

右心房肥大

 

左心室肥大

 

右心室肥大

 

急性心肌缺血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室颤

 

房颤

 

1.脉诊:

解析:中医脉诊的布指

(1)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指法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

布指:中指定关,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运指 :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5)注意是否为“斜飞脉”或者“反关脉”。

2.尺泽  委中 定位

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委中: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3.答辩:气滞证

气滞是指气运行不畅而郁滞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抑郁不舒,痰、湿、食积、瘀血阻滞,或因脏腑功能失调。肺气壅滞:胸闷、咳喘;肝气郁滞:胸胁胀满,少腹胀痛;脾胃气滞:腹胀而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则舒。

1.后溪、太冲定位  推拿

解析:

后溪定位:在手内侧,第 5 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太冲:在足背,第 1、2 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2.问诊:胃痛病例

(1)发病情况 询问患者胃痛发病的具体时间,起病的方式,有无诱发因素(如饮食、劳逸、情志、气候变化等),最初的症状及其特点,发病当时曾做过何种处理(包括自行处理及服药等)。

(2)病程经过 询问患者从起病到就诊时的病情发展变化情况,以了解患者疾病的演变及发展趋势。一般按照发病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询问。包括在胃痛发病前的先兆症状,发病后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变化,何时加重或减轻,何时出现新的症状,病情变化有无规律(如昼夜变化,午后症状加重,进食油腻饮食或生冷饮食后症状变化等),病情缓解的方式(如服药、休息后多长时间可以缓解),伴随的症状等。

(3)诊治经过 询问患者患病后至此次就诊前所接受过的诊断与治疗情况,。如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做过何种诊断,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现在症状 询问患者就诊时感到的所有痛苦和不适的症状表现。

4.既往史

询问病人平素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过去患病(包括传染病)、手术、外伤、过敏、预防注射情况。

5.个人生活史

询问病人的个人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习惯、烟酒或其他嗜好以及生活起居、婚姻生育等情况。

6.家族史

询问病人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以及其他与病人生活关系密切者,如配偶、同居伴侣等的健康和患病状况,包括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

7.过敏史

询问病人是否有过敏现象及曾经过敏的药物、食物等,过敏的具体情况包括过敏的症状及其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

 

3.水沟、中极定位   单手进针刮法

解析:水沟定位:在面部,人中沟的上 1/3 与中 1/3 交界点处。

中极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 4 寸,前正中线上。

单手进针刮法: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②持针:拇、食指指腹相对夹持针柄下段(靠近针根处),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使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③指抵皮肤: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④刺入: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刺入时应保持针身直而不弯。⑤进针后刺入一定深度。⑥用拇指指腹或食指指腹轻轻抵住针尾。⑦用食指指甲或拇指指甲或中指指甲频频刮动针柄。可由针根部自下而上刮,也可由针尾部自上而下刮,使针身产生轻度震颤。⑧反复刮动数次。

4.问诊:心悸、男性

(1)发病情况 询问患者心悸发病的具体时间,起病的方式,有无诱发因素(如饮食、劳逸、情志、气候变化等),最初的症状及其特点,发病当时曾做过何种处理(包括自行处理及服药等)。

(2)病程经过 询问患者从起病到就诊时的病情发展变化情况,以了解患者疾病的演变及发展趋势。一般按照发病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询问。包括在心悸发病前的先兆症状,发病后某一阶段出现哪些症状,症状的性质、程度变化,何时加重或减轻,何时出现新的症状,病情变化有无规律(如昼夜变化,午后症状加重,进食油腻饮食或生冷饮食后症状变化等),病情缓解的方式(如服药、休息后多长时间可以缓解),伴随的症状等。

(3)诊治经过 询问患者患病后至此次就诊前所接受过的诊断与治疗情况,。如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做过何种诊断,依据是什么;经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及反应如何等。

(4)现在症状 询问患者就诊时感到的所有痛苦和不适的症状表现。

4.既往史

询问病人平素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过去患病(包括传染病)、手术、外伤、过敏、预防注射情况。

5.个人生活史

询问病人的个人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习惯、烟酒或其他嗜好以及生活起居、婚姻生育等情况。

6.家族史

询问病人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以及其他与病人生活关系密切者,如配偶、同居伴侣等的健康和患病状况,包括询问直系亲属的死亡原因。

7.过敏史

询问病人是否有过敏现象及曾经过敏的药物、食物等,过敏的具体情况包括过敏的症状及其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

 

5.答辩小儿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原因,外因为感受风邪,或由其他疾病传变而来;内因为小儿肺脏娇嫩,卫外不 固。外感风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卫,致肺失清肃,闭郁不宣,化热炼津,炼液成痰,阻于气道,肃降无权,从而出现咳嗽、气促、痰壅、鼻扇、发热等肺气郁闭的证候,发为肺炎喘 嗽。肺炎喘嗽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重者可内窜心肝。病机关键为肺气郁闭,痰热是其 病理产物。

 

委中: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腰痛点:在手背,第2、3掌骨间及第4、5掌骨间,腕背侧远端横纹与掌指关节的中点处。一手2穴。

三棱针刺络法

操作要点:①选择适宜的体位,确定血络。②医者戴消毒手套。③使血络充盈:肘、膝部静脉处放血时,一般要捆扎橡皮管。将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的上端(近心端),以使血络怒张显现。其他部位则不方便结扎,为使血络充盈,也可轻轻拍打血络处。④将血络处皮肤严格消毒。⑤一手拇指按压在被刺部位的下端,使血络位置相对固定,一手持针,对准针刺部位,顺血络走向,斜向上与之呈45°左右刺入,以刺穿血络前壁为度,一般刺入2~3mm,然后迅速出针。⑥根据病情需要,使其流出一定量的血液。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⑦松开橡皮管,待出血自然停止。⑧以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并以75%酒精棉球清除针处及其周围的血液。

注意事项:①要使针刺处的血络明显充盈。②要严格消毒。③动作要稳、准。④出血量要适宜。⑤要避免误刺动脉,若误刺,应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⑥若在同一部位使用本法,宜5~7天进行1次。

肾腧主治:①头晕、耳鸣、耳聋、慢性腹泻、气喘、腰酸痛、遗精、阳痿、不育等肾虚病证。②遗尿、癃闭等前阴病证。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④消渴。

 

1.脉诊:同前

2.蠡沟、中极定位,单手进针法进针蠡沟穴,提问了蠡沟的进针方法和进针深度

蠡沟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 5 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中极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 4 寸,前正中线上。

单手进针法进针蠡沟穴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②持针:拇、食指指腹相对夹持针柄下段(靠近针根处),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使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③指抵皮肤: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④刺入: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刺入时应保持针身直而不弯。

蠡沟操作:平刺:0.5~0.8 寸。

3.患者,女,咽喉不适情绪抑郁3月

4.咳嗽痰鸣除主穴外的配穴,提问了丰隆的主治

丰隆主治:①头痛、眩晕等头部病症。②癫狂。③咳嗽、哮喘、痰多等痰饮病证。④下肢痿痹。

 

1.阴陵泉定位,尺泽的定位

阴陵泉定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尺泽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2.足三里的主治,单手进针法和徐疾补泻法

足三里主治:①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肠痈等胃肠病证。②膝痛、下肢痿 痹、中风瘫痪等下肢病证。③不寐、癫狂等神志病。④气喘、痰多。⑤乳痈。⑥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足三里单手进针法和徐疾补泻法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②持针:拇、食指指腹相对夹持针柄下段(靠近针根处),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使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③指抵皮肤: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④刺入: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刺入时应保持针身直而不弯。(1)补法 操作要点:①进针时徐徐刺入。②留针期间少捻转。③疾速出针。(2)泻法 操作要点:①进针时疾速刺入。②留针期间多捻转。③徐徐出针。

定喘:在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

雀啄灸

操作要点: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灸腧穴。②点燃艾卷:选用纯艾卷,将其一端点燃。③术者手持艾卷的中上部,将艾卷燃烧端对准腧穴,像麻雀啄米样一上一下移动,使艾卷燃烧端与皮肤的距离远近不一。动作要匀速,起落幅度应大小一致。③燃艾施灸,如此反复操作,给予施灸局部以变量刺激,若遇到小儿或局部知觉减退者,术者应以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④把握灸量:灸至皮肤出现红晕,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灸10~15分钟。⑤灸毕熄灭艾火。

 

过敏性紫瘢诊断要点

发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服食某些致敏食物、药物等诱因。紫癜多见于下肢伸侧及臀部、关节周围。为高出皮肤的鲜红色至深红色丘疹、红斑或荨麻疹,大小不一,多呈对称性,分批出现,压之不退色。可伴有腹痛、呕吐、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游走性大关节肿痛及血尿、蛋白尿等。血小板计数,出血、凝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均正常。应注意定期检查尿常规,可有镜下血尿、蛋白尿。

颤证的诊断和辨证依据

诊断依据

1.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神识呆滞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部分病人发病与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辨证依据

颤证首先要辨清标本虚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属虚;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多为病之标,属实。一般震颤较剧,肢体僵硬,烦躁不宁,胸闷体胖,遇郁怒而发者,多为实证;颤抖无力,缠绵难愈,腰膝酸软,体瘦眩晕,遇烦劳而加重者,多为虚证。但病久常标本虚实夹杂,临证需仔细辨别其主次偏重。

 

大椎: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少商三棱针点刺法:操作要点: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针腧穴。②医者戴消毒手套。③使施术部位充血。可先在针刺部位及其周围,轻轻地推、揉、挤、捋,使局部充血。④穴区皮肤常规消毒。⑤医者用一手固定点刺部位,另一手持针,露出针尖3~5mm,对准点刺部位快速刺入,迅速出针。一般刺入2~3mm。⑥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之适量出血或出黏液。⑦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可在点刺部位贴敷创可贴。

注意事项:①要做到稳、准、轻、快,持针要稳;对准点刺部位进针,不可偏离;手法要轻巧;点刺时要快进快出。②要对针具、皮肤、术者双手严格消毒。③选穴宜少。④根据病情确定合适的出血量。

 

肺腧: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列缺: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走罐法(推罐法、拉罐法)

操作要点: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拔腧穴。②选择大小适宜的玻璃罐。③在施术部位涂抹适量的润滑剂,如凡士林、水,也可选择红花油等中药制剂。④先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施术部位上,然后用单手或双手握住罐体,在施术部位上下、左右往返推移。走罐时,可将罐口的前进侧的边缘稍抬起,另一侧边缘稍着力,以利于罐子的推拉。⑤反复操作,至施术部位红润、充血甚至瘀血为度。⑥起罐时,一手握罐,另一手用拇指或食指按压罐口周围的皮肤,使之凹陷,空气进入罐内,罐体自然脱下。

 

大椎: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外关: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诊断:眩晕

证型: 痰湿中阻

主穴: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内关。

分享即可查看全文
  • 若遇问题或想要领取(打印版)资料
  •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你的专属老师
  • 老师微信:
获取验证码

立即登录 返回页面

有账号!密码登录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关闭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