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年20日考题

第一站

诊断:鼻衄

证型:胃热炽盛证

主症: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证机概要:胃火上炎,迫血妄行。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常用药:石膏、知母、地黄、麦冬、牛膝、大蓟、小蓟、白茅根、藕节。

 

诊断:呕吐

证型:痰饮中阻证

主症: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证机概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生姜、茯苓、白术、甘草、桂枝。

 

诊断:痈

证型:气血两虚证

证候: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色淡红面不鲜或暗红,愈合缓慢。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少。舌质淡胖,苔少,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托毒生肌。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诊断:咳嗽

证型: 痰湿蕴肺证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证机概要:脾虚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

 

诊断:血证尿血

证型:下焦湿热证

主症: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

证机概要:热伤阴络,血渗膀胱。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代表方:小蓟饮子加减。

常用药:小蓟、生地、藕节、蒲黄、栀子、木通、竹叶、滑石、甘草、当归。

 

诊断:积滞

证型:脾虚夹积

证候:不思乳食,稍食即饱,腹满喜按或喜伏卧,大便酸臭或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面黄神疲,形体偏瘦,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指纹滞。

治法:健脾助运,消食化积。

方药:健脾丸加减。常用人参、白术、陈皮、六神曲、麦芽、山楂、积实。

 

诊断:痿证

证型:脾胃虚弱证

主症: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㿠白或萎黄无华,面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虚不健,生化乏源,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肉、甘草、大枣、黄芪、当归、薏苡仁、茯苓、砂仁、陈皮、升麻、柴胡、神曲。

 

诊断:丹痧

证型:疹后阴伤证

证候:丹痧布齐后1~2天,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减轻,或见低热,唇干口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数。约2周后可见皮肤脱屑、脱皮。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麦冬、沙参、玉竹、桑叶、石斛、天花粉、瓜蒌、白扁豆、甘草。

 

诊断:淋证

证型:石淋

主症: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代表方:石韦散加减。

常用药:瞿麦、萹蓄、通草、滑石、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韦、穿山甲、虎杖、王不留行、牛膝、青皮、乌药、沉香。

 

诊断:痫证

证型:痰火扰神证

主症: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平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咳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病发后,症情加重,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证机概要:痰浊蕴结,气郁化火,痰火内盛,上扰脑神。

治法:清热泻火,化痰开窍。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青黛、芦荟、大黄、黄芩、栀子、姜半夏、胆南星、木香、枳实、茯苓、橘红、人参、石菖蒲、麝香。

 

诊断:腰痛

证型:湿热腰痛

主症: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代表方:四妙丸加减。

常用药:苍术、黄柏、薏苡仁、木瓜、络石藤、川牛膝。

 

诊断:水肿

证型:水湿浸渍证

主症: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

证机概要: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苍术、厚朴、草果、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诊断:不孕证

证型:瘀滞胞宫证

证候:婚后久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紫暗,有血块,或痛经,平时少腹作痛,痛时拒按,舌质紫黯或边有紫点,脉细弦。

治法:逐瘀荡胞,调经助孕。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诊断:胃痛

证型:瘀血停胃证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

 

诊断:脱疽

证型:气阴两虚证

证候:病程日久,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而不鲜,倦怠乏力,口渴不欲饮,面色无华,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淡尖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黄芪鳖甲汤加减。常用药物如人参、黄芪、肉桂、生地黄、桔梗、半夏、鳖甲、秦艽、茯苓、柴胡、地骨皮、知母、紫菀、天门冬、桑白皮、炙甘草等。

 

诊断:肺胀

证型:外寒里饮证

主症: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咳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胸部膨满,口干不欲饮,面色青暗,周身酸楚,头痛,恶寒,无汗,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浮紧。

证机概要:寒邪束表,痰饮阻遏,气机壅滞,肺气上逆。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降逆。

代表方:小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陈皮、白术、荆芥、防风。

 

诊断:湿疮

证型:湿热蕴肤证

证候:发病快,病程短,皮损有潮红、丘疱疹,灼热瘙痒无休,抓破渗液流脂水;伴心烦口渴,身热不扬,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常用药物如龙胆草、栀子、黄芩、黄柏、薏苡仁、萆薢、车前草、牡丹皮、茯苓皮、苍术、苦参、生甘草。

 

诊断:淋证

证型:石淋

主症: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代表方:石韦散加减。

常用药:瞿麦、萹蓄、通草、滑石、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韦、穿山甲、虎杖、王不留行、牛膝、青皮、乌药、沉香。

 

诊断:痹证

证型:痛痹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

常用药: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蜂蜜、黄芪。

 

诊断:麻疹

证型:阴津耗伤证(收没期)

证候:麻疹出齐,发热渐退,咳嗽减轻,胃纳增加,皮疹依起发顺序渐回,皮肤可见糠麸样脱屑,并有色素沉着,舌红少津,苔薄净,脉细无力或细数。

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白扁豆、甘草、桑叶、桑白皮。

 

诊断:㿂瘕

证型:痰湿瘀结证

证候:下腹结块,触之不坚,固定难移,经行量多,淋沥难净,经间带下增多;胸脘痞闷,腰腹疼痛;舌体胖大,紫暗,有瘀斑、瘀点,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涩。

治法:化痰除湿,活血消癥。

方药: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诊断:胁痛

证型:肝胆湿热证

主症: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山栀、黄芩、川楝子、枳壳、延胡索、泽泻、车前子。

 

诊断:痛经

证型:阳虚内寒证

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润,脉沉。

治法: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方药: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减。

 

诊断:内伤发热

证型:气郁发热证

主症: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气郁日久,化火生热。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泄热。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

 

诊断:手足口病

证型:邪犯肺脾

证候: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或流涕咳嗽、纳差恶心、呕吐泄泻,1~2天后或同时出现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流诞,不欲进食。随病情进展,手掌、足跖部出现米粒至豌豆大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疮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常用滑石、黄芩、茵陈、金银花、连翘、藿香、薄荷、白蔻仁、石菖蒲、板蓝根、射干、浙贝母。

 

诊断:喘证

证型:痰浊阻肺证

主症: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咳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滑或濡。

证机概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代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紫菀、旋覆花。

 

诊断:肠痈

证型:热毒证

证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常用药物如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当归、皂角刺、穿山甲、川芎、黄芪、生甘草等。

 

诊断:便秘

证型:气虚秘

主症: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证机概要:脾肺气虚,传送无力。

治法:益气润肠。

代表方:黄芪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麻仁、白蜜、陈皮。

 

诊断:痛经

证型:气滞血瘀证

证候:每于经前一二日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胸胁、乳房作胀,或经量小,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除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治法:理气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诊断:痢疾

证型:休息痢

主症: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证机概要: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代表方:连理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黄连、枳实、木香、槟榔。

 

诊断:崩漏

证型:肾阳虚证

证候: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沥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方药:右归丸加黄芪、党参。

 

诊断:血证—尿血

证型:下焦湿热证

主症: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

证机概要:热伤阴络,血渗膀胱。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代表方:小蓟饮子加减。

常用药:小蓟、生地、藕节、蒲黄、栀子、木通、竹叶、滑石、甘草、当归。

 

诊断:积滞

证型:脾虚夹积

证候:不思乳食,稍食即饱,腹满喜按或喜伏卧,大便酸臭或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面黄神疲,形体偏瘦,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指纹滞。

治法:健脾助运,消食化积。

方药:健脾丸加减。常用人参、白术、陈皮、六神曲、麦芽、山楂、积实。

 

诊断:痫病

证型:瘀阻脑络证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痛有定处,常伴单侧肢体抽搐,或一侧面部抽动,颜面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涩或弦。多继发于颅脑外伤、产伤、颅内感染性疾患后,或先天脑发育不全。

证机概要:瘀血阻窍,脑络闭塞,脑神失养而风动。

治法:活血化瘀,息风通络。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地龙、僵蚕、全蝎。

 

诊断:脱疽

证型:湿热毒盛证

证候: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肿胀,皮肤紫暗,浸淫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常用药物如金银花、当归、玄参、甘草。

 

 

 

 

2021年06月19日考题

第一站

病例1.

中医疾病诊断:腹痛

中医证型诊断:湿热壅滞证

主症: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71 号题

赵某,女,38岁,已婚,教师。2019年2月12日初诊。

患者乳房肿块伴疼痛半年。肿块与疼痛随喜怒消长,伴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查体:双侧乳房外上象限触及片块样肿块,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活动度好,有压痛。舌苔薄黄,脉弦滑。

请与乳岩相鉴别。

中医疾病诊断:乳癖

中医证型诊断:肝郁痰凝证

证候: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蒌贝散加减。

常用药物如柴胡、郁金、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瓜蒌、半夏、制南星。

乳岩:常无意中发现肿块,多无疼痛,逐渐长大,肿块质地坚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边缘不整齐,常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差,患侧淋巴结可肿大,后期溃破呈菜花样。

 

 

1 号题

病案1

陈某,女,35岁,已婚,职员。2019 年3月26 日初诊。

患者近来脾气暴躁,易怒。1周前出现咳嗽阵作,痰中带血,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请与口腔出血相鉴别。

病例3

中医疾病诊断:咳血

中医证型诊断:肝火犯肺证

主症: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木火刑金,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常用药:青黛、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海蛤壳、甘草、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

 

咳血与口腔出血鉴别:鼻咽部、齿龈及口腔其他部位出血的患者,常为纯血或随唾液而出,血量少,并有口腔、鼻咽部病变的相应症状可寻,可与咳血相区别。

 

 

原题命中 74号题

李某,女,5岁。2019年4月12日初诊。

患儿平素饮食不节,恣意零食。近2月来,不思乳食,稍食即饱,腹满喜按,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面黄神疲,形体偏瘦,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指纹滞。

请与疳证相鉴别。

诊断:积滞

证型:脾虚夹积证

证候:不思乳食,稍食即饱,腹满喜按或喜伏卧,大便酸臭或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面黄神疲,形体偏瘦,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指纹滞。

治法:健脾助运,消食化积。

方药:健脾丸加减。常用人参、白术、陈皮、六神曲、麦芽、山楂、积实。

疳证是以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明显的脾胃症状和精神症状。

 

诊断:绝经前后诸证

证型:肾阴阳俱虚

证候:时而畏寒恶风,时而潮热汗出,腰酸乏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扶阳,滋肾养血。

方药:二仙汤加减。

 

病例4

中医疾病诊断:积滞

中医证型诊断:乳食内积证

证候:不思乳食,嗳腐酸馊,或呕吐食物、乳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烦躁哭闹,夜寐不安,大便酸臭,舌质红,苔厚,脉弦滑,指纹紫滞。

治法:消食化积,导滞和中。

方药:乳食积滞,消乳丸;食积者,保和丸加减。常用山楂、六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甘草。

疳证

疳证是以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明显的脾胃症状和精神症状。

病例5

中医疾病诊断:肺痨

中医证型诊断:肺阴亏损证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黏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或见少量盗汗,皮肤干灼,口干咽燥,近期曾有与肺痨病人接触史。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治法:滋阴润肺。

代表方:月华丸加减。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白及、百部。

病例6

中医疾病诊断:湿疮

中医证型诊断:湿热蕴肤证

证候:发病快,病程短,皮损有潮红、丘疱疹,灼热瘙痒无休,抓破渗液流脂水;伴心烦口渴,身热不扬,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常用药物如龙胆草、栀子、黄芩、黄柏、薏苡仁、萆薢、车前草、牡丹皮、茯苓皮、苍术、苦参、生甘草。

病例7

中医疾病诊断:胸痹

中医证型诊断:气滞心胸证

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证机概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川芎、赤芍。

病例8

中医疾病诊断:痔

中医证型诊断:脾虚气陷证

证候: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物如人参、黄芪、升麻、柴胡、白术、当归、陈皮、炙甘草等。

病例9

中医疾病诊断:呕吐

中医证型诊断:痰饮中阻证

主症: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证机概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生姜、茯苓、白术、甘草、桂枝。

病例10

中医疾病诊断:痛经

中医证型诊断:湿热瘀阻证

证候: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胀痛,或平时少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低热起伏,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

 

 

张某,女,32岁,已婚,职员,2019年9月10日初诊。

患者平素情绪多变,1个月前开始出现精神抑郁,咽中如有硬物哽塞。现症: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腹胀满,自觉咽中如有硬物哽塞,吞之不下,咳之不出,舌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郁证

辨证: 痰气郁结证

主症: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医宗金鉴·诸气治法》将本证称为“梅核气”。

证机概要:气郁痰凝,阻滞胸咽。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药:厚朴、紫苏、半夏、茯苓、生姜。

 

 

张某,男,5岁。2019年7月6日初诊。

患者3天前出现发热,咳嗽,气喘,痰多,外院用抗生素治疗,持续高热未退,咳嗽加重,症见壮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鼻翼扇动,鼻孔干燥,烦躁口渴,嗜睡便秘、舌红少津,苔黄燥,脉滑数。

诊断:肺炎喘嗽

辨证:毒热闭肺证

证候:壮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鼻翼扇动,鼻孔干燥,面赤唇红,烦躁口渴,或嗜睡,便秘,小便黄少,舌红少津,苔黄燥,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麻黄、苦杏仁、生石膏、甘草、黄芩、黄连、栀子、虎杖、浙贝母等。

 

真题编号:31

(1)右胁肋疼痛,与情志有关,嗳气频作,与胃脘痛鉴别。

诊断:胁痛

证型:肝郁气滞证

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郁金。

胁痛与胃脘痛鉴别:

皆有肝郁的病机

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有目眩、口苦、胸闷、喜太息的症状

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

 

(2)外科的脱疽,右足麻木,酸痛,怕冷,行走活动加重,皮肤暗红,肌肉萎缩,跌阳脉搏动消失,舌暗红。脉涩

诊断:脱疽

辨证: 血脉瘀阻证

证候:患趾(指)酸胀疼痛加重,夜难入寐,步履艰难,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暗,下垂时更甚,皮肤发凉干燥,肌肉萎缩,趺阳脉搏动消失;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药物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熟地黄、乳香、没药等。

 

病例1

中医疾病诊断:心悸

中医证型诊断:心阳不振证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附片、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

 

病例2

中医疾病诊断:手足口病

中医证型诊断:湿热蒸盛

证候:身热持续,烦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手、足、口部及四肢、臂部疱疹,痛痒剧烈,甚或拒食,疱疹色泽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浑浊,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方药:清瘟败毒饮。常用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生石膏、知母、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大青叶、板蓝根、紫草、石菖蒲、茵陈、车前草。

 

病例3

中医疾病诊断:感冒

中医证型诊断:暑湿感冒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常用药:香薷、金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香薷、厚朴、扁豆花。

病例4

中医疾病诊断:水肿—阴水

中医证型诊断:瘀水互结证

主症: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证机概要: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常用药: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益母草、红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桂枝、附子、茯苓、泽泻、车前子。

 

43 号题

病案1

李某,男,43岁,已婚,农民,2021年3月15日来诊。

患者全身浮肿时轻时重一年有余,现全身浮肿,以下肢浮肿为甚,皮肤紫暗有瘀斑,伴有腰部刺痛,舌质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请与鼓胀相鉴别。

诊断:水肿--阴水

证型:瘀水互结证

主症: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证机概要: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常用药: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益母草、红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桂枝、附子、茯苓、泽泻、车前子。

鉴别: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

鼓胀: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

水肿: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严重时出现腹水,腹部膨隆,面色㿠白,但无腹壁青筋暴露;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病案 2

张某,女,30岁,已婚,企业职工,2021年5月10 日来诊。

患者乳房部外上象限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解,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沉细。

请与乳核相鉴别。

中医疾病诊断:乳癖

中医证型诊断: 冲任失调证

证候: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经失调,量少色淡,或闭经。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调摄冲任。

方药: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物如仙灵脾、当归、白芍、巴戟天、肉苁蓉、制香附、郁金、天冬、贝母、知母。

乳核:多见于20~25岁女性,乳房肿块形如丸卵,质地坚实,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病程进展缓慢。

 

病例1

中医诊断:胸痹

证型:气滞心胸证

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胃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证机概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川芎、赤芍。

病例2

诊断:痔

证型:风热肠燥证

证候: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

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物如生地黄、黄连、白芍、地榆、槐角、当归、升麻、天花粉、黄芩、荆芥、枳壳等。大便秘结者,加当归、麻仁、大黄。

 

诊断:绝经前后诸证

证型:肾阴阳俱虚

证候:时而畏寒恶风,时而潮热汗出,腰酸乏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扶阳,滋肾养血。

方药:二仙汤加减。

 

脉诊(同前)

 

天宗:定位: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阳陵泉:定位: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在天宗演示按什么手法

问诊,妇女带下量多,夹血块

还有右腹部疼痛,放射至肩胛部,问配穴

 

17 号题

(原题命中22号题)

乔某,女,21岁,未婚,学生。2018年10 月23 日初诊。

患者1天前因贪食饮冷后,晚间突然出现呕吐。现症:呕吐频作,呕吐物清稀无臭,伴胸脘满闷,恶寒微热,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请与噎膈相鉴别。

诊断:呕吐

证型:外邪犯胃证

主症: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厚朴、半夏、陈皮、白术、茯苓、甘草、桔梗、生姜、大枣。

呕吐与噎膈,皆有呕吐的症状。然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之病,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呕吐大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

 

病案 2

(原题命中70号题)

王某,男,64岁,已婚,工人。2019年10月5日初诊。

患者小便频数5年,逐渐加重。现症: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尿线变细,余沥不尽,尿程缩短。逐渐点滴不爽,尿闭不通,精神萎靡,面色无华,畏寒肢冷。舌质淡润,苔薄白,脉沉细。

请与前列腺癌相鉴别。

诊断:精癃

证型: 肾阳不足证

证候: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尿线变细,余沥不尽,尿程缩短,或点滴不爽,甚则尿闭不通,精神萎靡,面色无华,畏寒肢冷;舌质淡润,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肾阳,通窍利尿。

方药:济生肾气丸加减。常用药物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牛膝、车前子、附子、肉桂等。

鉴别:两者发病年龄相似,且可同时存在。但前列腺癌有早期发生骨骼与肺转移的特点。直肠指诊前列腺多不对称,表面不光滑,可触及不规则、无弹性的硬结。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酸性磷酸酶增高。盆腔部B超、CT和MRI有助于鉴别。或前列腺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可确定诊断。

 

26号题

陈某,女,58岁,已婚,工人。2018年11月4日初诊。

患者2年前因饮食不当而腹泻,呕吐,发热,经治症缓。但此后大便失调,时溏时泻,食后脘闷不舒,神疲倦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不慎,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饮食减少,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请与痢疾相鉴别。

诊断:泄泻

证型: 脾胃虚弱证

主症: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

泄泻与痢疾: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痢疾: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19号题

林某,女,38岁,已婚,教师。2019年1月13日初诊。

患者月经紊乱2年。现症见:经血非时暴下,量多如注,或淋漓不净,又时而增多,血色鲜红质稠,夹血块,唇红目赤,烦热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请与月经先后不定期相鉴别。

诊断:崩漏

证型:血热证实热证

实热证

证候:经血非时暴下,或淋沥不净又时而增多,血色深红或鲜红,质稠,或有血块,唇红目赤,烦热口渴,或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方药:清热固经汤加减。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异常,或提前或推后,经期或经量无明显异常

 

 

68 号题 原题命中

江某,男,55岁,已婚,工人。2019年2月12日初诊。

患者肢体关节重着、酸痛反复发作2年,每遇阴雨天病情加重。2个月前因在寒冷环境中工作时间过长,出现肢体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重着、肿胀、酸痛加重,关节活动不利,晨起尤甚,晨僵可达2小时,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请与痿证相鉴别。

诊断:痹证

证型:风寒湿痹 着痹  

主症: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

常用药:薏苡仁、苍术、甘草、羌活、独活、防风、麻黄、桂枝、制川乌、当归、川芎。

痹证与痿证: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痹阻不通而致。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9号题 原题命中

吴某,女,2岁8个月。2019年11月5日初诊。

患儿1周前出现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继而耳后发际头面部开始布发红色斑丘疹。现症:皮疹出齐,疹点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皮肤可见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发热渐退,咳嗽减轻,胃纳增加,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无力。

诊断:麻疹

证型:阴津耗伤

阴津耗伤证(收没期)

证候:麻疹出齐,发热渐退,咳嗽减轻,胃纳增加,皮疹依起发顺序渐回,皮肤可见糠麸样脱屑,并有色素沉着,舌红少津,苔薄净,脉细无力或细数。

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白扁豆、甘草、桑叶、桑白皮。

 

 

诊断:腰痛

证型:瘀血腰痛

主症: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部分病人有跌仆闪挫病史。

证机概要:瘀血阻滞,经脉痹阻,不通则痛。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代表方:身痛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䗪虫、香附、没药、五灵脂、地龙、牛膝。

 

 

诊断:紫癜

证型:气不摄血证

证候:起病缓慢,病程迁延,紫癜反复出现,瘀斑、瘀点颜色淡紫,常有鼻衄、齿衄,面色苍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头晕心慌,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当归、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生姜、大枣等。

 

诊断:淋证

证型:热淋

热淋

主症: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

常用药:瞿麦、萹蓄、车前子、滑石、萆薢、大黄、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

 

诊断:月经不调

证型:湿热下注

 

 

考题42

诊断:淋证

证型:热淋(同前)

诊断:肺炎喘嗽

证型:风热闭肺证

证候:发热恶风,鼻塞流浊涕,咳嗽气促,痰稠色黄,咽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治法:辛凉宣肺,化痰止咳。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

常用麻黄、苦杏仁、生石膏、甘草、金银花、连翘、薄荷、桔梗、牛蒡子、芦根等。

 

诊断:血证

证型:吐血

(1)胃热壅盛证

主症:脘腹胀闷,嘈杂不适,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胃热内郁,热伤胃络。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代表方: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常用药:黄芩、黄连、大黄、丹皮、栀子、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

(2)肝火犯胃证

主症: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火横逆,胃络损伤。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当归、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

(3)气虚血溢证

主症: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证机概要:中气亏虚,统血无权,血液外溢。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木香、阿胶、仙鹤草、炮姜炭、白及、乌贼骨。

 

 

诊断:带下病--带下过多

证型:1.脾虚

证候:带下色白或淡黄,质黏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㿠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惫,纳少便溏,两足浮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药:完带汤加减。

若湿蕴化热者,症见带下黏稠色黄,方用易黄汤加减。

2.肾虚

证候:白带清冷,量多,质稀薄,终日淋沥不断,腰痛如折,小腹有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加减。

便溏者,去肉苁蓉,加补骨脂、肉豆蔻。

3.阴虚夹湿

证候:带下赤白,质稍黏无臭,阴部灼热,头目昏眩,或面部烘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便艰尿黄,舌红少苔,脉细略数。

治法:益肾滋阴,清热止带。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芡实、金樱子。

4.湿热下注

证候: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黏稠,有臭气,胸闷口腻,纳食较差,或小腹作痛,或带下色白质黏,如豆腐渣状,阴痒,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或厚,脉濡略数。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止带方加减。

若肝经湿热下注,症见带多色黄,或黄绿,质黏或呈泡沫状,有臭气,阴部痒痛,头部昏痛,烦躁易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5.热毒蕴结

证候:带下量多,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或如脓样,有臭气,或腐臭难闻,小腹作痛,烦热口干,大便干结或臭秽,小便黄少,舌红,苔黄干,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白花蛇舌草、椿根白皮、白术。

 

癌证5型

1.气郁痰瘀证

主症:胸隔痞闷,脘腹胀满,或胀痛不适,或隐痛或刺痛,善太息,神疲乏力,纳呆食少,便溏呕血、黑便。或咳嗽咳痰,痰质稠黏,痰白或黄白相兼;舌苔薄腻,质暗隐紫,脉弦或细涩。

证机概要:气机郁滞,痰瘀交阻。

治法:行气解郁,化痰祛瘀

代表方:越鞠丸合化积丸加减。

常用药:香附、苍术,川芎,栀子、神曲、三棱、莪术、阿魏、海浮石、香附、槟榔、苏木、瓦楞子、五灵脂、雄黄。

2.热毒炽盛证

主症:局部肿块灼热疼痛。发热,口咽干燥,心烦寐差,或热势壮盛,久稽不退,咳嗽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甚则咯血不止。胸痛或腰酸背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便溏泄泻;舌质红。舌苔黄腻或薄黄少津,脉细数或弦细数。

证机概要:热邪炽盛。热盛酿毒。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散结。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合犀黄丸加减。

常用药:犀角(可用水牛角代)、牡丹皮、生地黄、赤芍、牛黄、麝香、没药、乳香、黄米饭。

3.湿热郁毒证

主症:时有发热,恶心,胸闷,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胁痛或腹部阵痛,身黄,目黄,尿黄,便中带血或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或大便干稀不稠,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证机概要:湿邪化热,湿热蕴毒。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地黄、柴胡、生甘草、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4.瘀毒内阻证

主症:面色晦暗,或肌肤甲错,胸痛或腰酸疼痛,痛有定处,如锥如刺,痰中带血或尿血,血色暗红,口唇紫暗;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或薄白,脉涩或细弦或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蓄结,壅阻气机。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散结。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桔梗、川芎。

5.气阴两虚证

主症:神疲乏力,口咽干燥,盗汗,头晕耳鸣,视物昏花,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纳差。大便秘结或溏烂;舌质淡红少,脉细或细数。

证机概要:癌病日久,邪盛正虚,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扶正抗癌。

代表方:生脉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

6.气血双亏证

主症: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唇甲色淡,气短乏力,动辄尤甚,伴头昏心悸,目眩眼花,动则多汗,口干舌燥,纳呆食少;舌质红或淡,脉细或细弱。

证机概要:癌病久延,气虚血亏。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抗癌。

代表方:十全大补丸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黄芪、肉桂

 

诊断:鼻衄

证型:胃热炽盛证

主症: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证机概要:胃火上炎,迫血妄行。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常用药:石膏、知母、地黄、麦冬、牛膝、大蓟、小蓟、白茅根、藕节。

 

积滞  乳食内积  保和丸(同前)

 

诊断:癌病

证型:气阴两虚证

主症:神疲乏力,口咽干燥,盗汗,头晕耳鸣,视物昏花,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纳差。大便秘结或溏烂;舌质淡红少,脉细或细数。

证机概要:癌病日久,邪盛正虚,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扶正抗癌。

代表方:生脉地黄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

 

诊断:手足口病

证型:湿热蒸盛

证候:身热持续,烦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手、足、口部及四肢、臂部疱疹,痛痒剧烈,甚或拒食,疱疹色泽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浑浊,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方药:清瘟败毒饮。常用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生石膏、知母、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大青叶、板蓝根、紫草、石菖蒲、茵陈、车前草。

 

 

病案1

张某,女,40岁,已婚,农民,2021年4月15日来诊。

患者自诉近半月来心悸不安,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伴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

请与怔忡相鉴别。

诊断:心悸

证型:心阳不振证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附片、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诊断:痔

证型:气滞血瘀证

证候: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方药:止痛如神汤加减。

常用药物如当归、黄柏、桃仁、槟榔、皂角、苍术、秦艽、防风、泽泻、大黄等。

 

诊断:头痛—内伤头痛

证型:瘀血头痛

主症: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日轻夜重,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阻窍,络脉滞涩,不通则痛。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当归、白芷、细辛、凌霄花。

头痛与中风鉴别:

中风: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头痛: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颞、颠顶、枕项或全头部。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头痛发作形式可为突然发作,或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疼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伤头痛者常有情绪波动、失眠、饮食不节、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诊断:脱疽

证型:湿热毒盛证

证候: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肿胀,皮肤紫暗,浸淫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常用药物如金银花、当归、玄参、甘草。

雷诺病(肢端动脉痉挛症)

多见于青年女性;上肢较下肢多见,好发于双手;每因寒冷和精神刺激双手出现发凉苍白,继而发绀、潮红,最后恢复正常的三色变化(雷诺现象),患肢动脉搏动正常,一般不出现肢体坏疽。

 

114 号题

冯某,男,20岁,未婚,学生。2019年6月18日初诊。

患者1天前出现腹部胀痛,伴胃脘痞满。现症:腹部胀痛,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请与痢疾腹痛相鉴别。

诊断:腹痛

证型:湿热壅滞证

主症: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诊断:腹痛

证型:肝郁气滞证

主症: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芍药、甘草、川芎。

 

 

诊断:哮病

证型:冷哮证

主症: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射干、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枣、甘草。

 

诊断:肠痈

证型:湿热证

证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解毒利湿透脓。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常用药物如柴胡、黄芩、枳壳、川楝子、大黄、延胡索、白芍、蒲公英、木香、丹参、甘草。

 

诊断:水肿

证型:湿热壅盛证

主症: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治法:分利湿热。

代表方:疏凿饮子加减。

常用药:羌活、秦艽、防风、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猪苓、茯苓、泽泻、椒目、赤小豆、黄柏、商陆、槟榔、生大黄。

 

诊断:不孕症

证型:肾阳虚证

证候:婚后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月经稀发、闭经,面色晦暗,腰膝酸软,性欲淡漠,小便清长,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弱。

治法:温肾补气养血,调补冲任。

方药:温胞饮或右归丸。

 

 

诊断:鼓胀

证型:水热蕴结证

主症: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盛,蕴结中焦,浊水内停。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代表方: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苍术、厚朴、砂仁、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

 

 

诊断:中风

证型:风阳上扰证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黄芩、山栀、牛膝

 

诊断:胎动不安

证型:气血虚弱证

证候:妊娠期,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质稀薄,或腰腹胀痛或坠胀,伴神疲肢倦,面色㿠白,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方药:胎元饮加减。

 

诊断:绝经前后诸证

证型:肾阴虚

证候:头晕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痛,或月经先期或先后不定,经色鲜红,量或多或少,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方药:左归丸加减。

 

诊断:鼓胀

证型:水热蕴结证

主症: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盛,蕴结中焦,浊水内停。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代表方: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苍术、厚朴、砂仁、大黄、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

 

诊断:黄疸—阳黄

证型:湿重于热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濡缓。

证机概要:湿遏热伏,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常用药:藿香、白蔻仁、陈皮、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薏苡仁、黄芩、连翘。

 

诊断:痛经

证型:阳虚内寒证

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润,脉沉。

治法: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方药: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减。

 

 

诊断:头痛

证型:血虚头痛

主症: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营血不足,不能上荣,窍络失养。

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代表方:加味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生地、白芍、首乌、川芎、菊花、蔓荆子、五味子、远志、炒枣仁。

 

诊断:带下病

证型:1.肝肾亏损证

证候: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部干涩灼痛,或伴阴痒,阴部萎缩,性交疼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烘热汗出,烦热胸闷,夜寐不安,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方药: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2.血枯瘀阻证

证候: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中干涩,阴痒,或面色无华,头晕眼花,神疲乏力,或经行腹痛,经色紫黯,有血块,肌肤甲错,或下腹有包块,舌质黯,边有齿痕、瘀斑,脉细涩。

治法: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方药: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诊断:痿证

证型不详

鉴别: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眼歪斜,久则患肢肌肉枯瘦,其瘫痪是由于中风而致,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诊断:痢疾

证型:湿热痢

主症: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腹部疼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

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代表方:芍药汤加减。

常用药:芍药、当归、甘草、木香、槟榔、大黄、黄芩、黄连、肉桂、金银花。

 

 

诊断:崩漏

证型:血瘀证

证候: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沥不净,色紫黑有块,或有小腹疼痛,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涩或细弦。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三七粉、茜草炭、炒蒲黄。

 

诊断:咳嗽

证型:肝火犯肺证

主症:咳嗽呈阵发性,表现为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咳之难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代表方: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加减。

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山栀、丹皮、青黛、海蛤壳、粳米、苏子、竹茹、枇杷叶、甘草。

 

诊断:崩漏

证型:血热证

1)虚热证

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沥,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小便黄少,或大便干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方药:保阴煎加减。

 

诊断:淋证

证型:石淋

主症: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代表方:石韦散加减。

常用药:瞿麦、萹蓄、通草、滑石、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韦、穿山甲、虎杖、王不留行、牛膝、青皮、乌药、沉香。

 

诊断:感冒

证型:风寒感冒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紫苏叶、淡豆豉、葱白、生姜、杏仁、前胡、桔梗、橘红、甘草。

 

诊断:泄泻

证型:肝气乘脾证

主症:腹痛而泻,泻后痛减,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而作,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治法:抑肝扶脾。

代表方:痛泻要方加减。

常用药:白芍、白术、陈皮、防风。

 

诊断:痿证

证型:肝肾亏损证

主症: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或伴有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亏虚,阴精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代表方:虎潜丸加减。

常用药:虎骨(用狗骨代)、牛膝、熟地、龟甲、知母、黄柏、锁阳、当归、白芍药、陈皮、干姜。

鉴别: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眼歪斜,久则患肢肌肉枯瘦,其瘫痪是由于中风而致,二者临床不难鉴别。

《内经》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是指从补脾胃、清胃火、祛湿热以滋养五脏的一种重要措施。

 

诊断:眩晕

证型:痰浊上蒙证

主症: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证机概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白术、薏苡仁、茯苓、天麻。

分享即可查看全文
  • 若遇问题或想要领取(打印版)资料
  •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你的专属老师
  • 老师微信:
获取验证码

立即登录 返回页面

有账号!密码登录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关闭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