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病

 

证型

治法

方剂

感冒

风寒感冒

辛温解表

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

辛凉解表

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暑湿感冒

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加减

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

参苏饮加减

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化裁

咳嗽

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风热犯肺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加减

风燥伤肺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加减

痰湿蕴肺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痰热郁肺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加减

肝火犯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加减

肺阴亏耗

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加减

哮病

冷哮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热哮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寒包热哮

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风痰哮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三子养亲汤加味

虚哮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加减

肺脾气虚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

补肺益肾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喘证

风寒壅肺

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表寒肺热

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麻杏石甘汤加味

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桑白皮汤加减

痰浊阻肺

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肺气郁痹

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加减

肺气虚耗

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肾虚不纳

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蛤蚧粉

肺痨

肺阴亏损

滋阴润肺

月华丸加减

虚火灼肺

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气阴耗伤

益气养阴

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阴阳两虚

滋阴补阳

补天大造丸加减

肺胀

外寒里饮

温肺散寒,化痰降逆

小青龙汤加减

痰浊壅肺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痰热郁肺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

痰蒙神窍

涤痰,开窍,息风

涤痰汤加减

阳虚水泛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肺肾气虚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

心悸

心虚胆怯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加减

心血不足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加减

心阳不振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苓桂术甘汤加减

阴虚火旺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瘀阻心脉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加减

痰火扰心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黄连温胆汤加减

胸痹

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血府逐瘀汤加减

气滞心胸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柴胡疏肝散加减

痰浊闭阻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寒凝心脉

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心肾阴虚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心肾阳虚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不寐

肝火扰心

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龙胆泻肝汤加减

 

痰热扰心

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黄连温胆汤加减

 

心脾两虚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归脾汤加减

心肾不交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心胆气虚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痫病

风痰闭阻

涤痰息风,开窍定痫

定痫丸加减

痰火扰神

清热泻火,化痰开窍

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

瘀阻脑络

活血化瘀,息风通络

通窍活血汤加减

心脾两虚

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心肾亏虚

补益心肾,潜阳安神

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胃痛

寒邪客胃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加减

湿热中阻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清中汤加减

瘀血停胃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胃阴亏耗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脾胃虚寒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加减

呕吐

外邪犯胃

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藿香正气散加减

食滞内停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保和丸加减

痰饮中阻

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肝气犯胃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四七汤加减

脾胃气虚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脾胃阳虚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理中汤加减

胃阴不足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麦门冬汤加减

腹痛

寒邪内阻

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湿热壅滞

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大承气汤加减

饮食积滞

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枳实导滞丸加减

肝郁气滞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加减

瘀血内停

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少腹逐瘀汤加减

中虚脏寒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加减

泄泻

寒湿内盛

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热伤中

清热利湿,分利止泻

葛根芩连汤加减

食滞肠胃

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保和丸加减

肝气乘脾

抑肝扶脾

痛泻要方加减

脾胃虚弱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参苓白术散加减

肾阳虚衰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四神丸加减

痢疾

湿热痢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芍药汤加减

疫毒痢

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白头翁汤加减

寒湿痢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阴虚痢

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驻车丸加减

虚寒痢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连理汤加减

便秘

热秘

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麻子仁丸加减

气秘

顺气导滞

六磨汤加减

冷秘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温脾汤加减

气虚秘

益气润肠

黄芪汤加减

血虚秘

养血润燥

润肠丸

阴虚秘

滋阴通便

增液汤加减

阳虚秘

温阳通便

济川煎加减

胁痛

肝郁气滞

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加减

肝胆湿热

清热利湿

龙胆泻肝汤加减

瘀血阻络

祛瘀通络

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肝络失养

养阴柔肝

一贯煎加减

黄疸

热重于湿

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茵陈蒿汤加减

湿重于热

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胆腑郁热

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大柴胡汤加减

疫毒炽盛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千金》犀角散加味

寒湿阻遏

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茵陈术附汤加减

脾虚湿滞

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黄芪建中汤加减

湿热留恋

清热利湿

茵陈四苓散加减

肝脾不调

调和肝脾,理气助运

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

气滞血瘀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鼓胀

气滞湿阻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水湿困脾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实脾饮加减

水热蕴结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瘀结水留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调营饮加减

阳虚水盛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阴虚水停

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头痛

风寒头痛

疏风散寒止痛

川芎茶调散加减

风热头痛

疏风清热和络

芎芷石膏汤加减

风湿头痛

祛风胜湿通窍

羌活胜湿汤加减

肝阳头痛

平肝潜阳息风

天麻钩藤饮加减

血虚头痛

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加味四物汤加减

痰浊头痛

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肾虚头痛

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大补元煎加减

瘀血头痛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通窍活血汤加减

气虚头痛

健脾益气升清

益气聪明汤加减

眩晕

肝阳上亢

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天麻钩藤饮加减

气血亏虚

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

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左归丸加减

痰浊上蒙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阻窍

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通窍活血汤加减

中风

风痰瘀阻

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

风阳上扰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天麻钩藤饮加减

阴虚风动

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镇肝息风汤加减

阳闭证

清肝息风,豁痰开窍

羚羊角汤合用安宫牛黄丸加减

阴闭证

豁痰息风,辛温开窍

涤痰汤合用苏合香丸加减

脱证(阴竭阳亡)

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风痰瘀阻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解语丹加减

气虚络瘀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补阳还五汤加减

肝肾亏虚

滋养肝肾

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颤证(助理不考)

风阳内动

镇肝息风,舒筋止颤

天麻钩藤饮合镇肝息风汤加减

痰热风动

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气血亏虚

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人参养荣汤加减

髓海不足

填精补髓,育阴息风

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

阳气虚衰

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地黄饮子加减

水肿

风水相搏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越婢加术汤加减

湿毒浸淫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水湿浸渍

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湿热壅盛

分利湿热

疏凿饮子加减

脾阳虚衰

健脾温阳利水

实脾饮加减

肾阳衰微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瘀水互结

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

淋证

热淋

清热利湿通淋

八正散加减

石淋

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石韦散加减

血淋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加减

气淋

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沉香散加减

膏淋

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劳淋

补脾益肾

无比山药丸加减

郁证

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柴胡疏肝散加减

气郁化火

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丹栀逍遥散加减

痰气郁结

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半夏厚朴汤加减

心神失养

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甘麦大枣汤加减

心脾两虚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归脾汤加减

心肾阴虚

滋养心肾

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血证

鼻衄

热邪犯肺

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桑菊饮加减

胃热炽盛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玉女煎加减

肝火上炎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加减

气血亏虚

补气摄血

归脾汤加减

齿衄

胃火炽盛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

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咳血

燥热伤肺

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桑杏汤加减

肝火犯肺

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阴虚肺热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百合固金汤加减

吐血

胃热壅盛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肝火犯胃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加减

气虚血溢

健脾益气摄血

归脾汤加减

便血

肠道湿热

清化湿热,凉止血血

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气虚不摄

益气摄血

归脾汤加减

脾胃虚寒

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黄土汤加减

尿血

下焦湿热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加减

肾虚火旺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知柏地黄丸加减

脾不统血

补中健脾,益气摄血

归脾汤加减

肾气不固

补益肾气,固摄止血

无比山药丸加减

紫斑

血热妄行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十灰散加减

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茜根散加减

气不摄血

补气摄血

归脾汤加减

 

消渴

上消

肺热津伤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消渴方加减

中消

胃热炽盛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玉女煎加减

气阴两虚

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七味白术散加减

下消

肾阴亏虚

滋阴固肾

六味地黄丸加减

阴阳两虚

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金匮肾气丸加减

瘿病(助理不考)

气郁痰阻

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四海舒郁丸加减

痰结血瘀

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海藻玉壶汤加减

肝火旺盛

清肝泻火,消瘿散结

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加减

心肝阴虚

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

内伤发热

阴虚发热

滋阴清热

清骨散或知柏地黄丸加减

血虚发热

益气养血

归脾汤加减

气虚发热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加减

阳虚发热

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金匮肾气丸加减

气郁发热

疏肝理气,解郁泄热

丹栀逍遥散加减

痰湿郁热

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或三仁汤加减

血瘀发热

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汤加减

癌病(助理不考)

气郁痰瘀

行气解郁,化痰祛瘀

越鞠丸合化积丸加减

热毒炽盛

清热凉血,解毒散结

犀角地黄汤合犀角丸加减

湿热郁毒

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瘀毒内阻

活血化瘀,理气散结

血府逐瘀汤加减

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扶正抗癌

生脉地黄汤加减

气血双亏

益气养血,扶正抗癌

十全大补丸加减

痹证

风寒湿痹

行痹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防风汤加减

痛痹

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乌头汤加减

着痹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薏苡仁汤加减

风湿热痹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加减

痰瘀痹阻

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双合汤加减

肝肾亏虚

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独活寄生汤加减

痿证

肺热津伤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清燥救肺汤加减

湿热浸淫

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加味二妙散加减

脾胃虚弱

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肝肾亏损

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虎潜丸加减

脉络瘀阻

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腰痛

寒湿腰痛

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甘姜苓术汤加减

湿热腰痛

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四妙丸加减

瘀血腰痛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身痛逐瘀汤加减

肾虚腰痛

肾阴虚

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左归丸加减

肾阳虚

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右归丸加减

             
 

 

 

 

中医外科病

 

证型

治法

方剂

火毒凝结

清热解毒,行瘀活血

仙方活命饮加减

热胜肉腐

和营清热,透脓托毒

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气血两虚

益气养血,托毒生肌

托里消毒散加减

乳癖

肝郁痰凝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逍遥蒌贝散加减

冲任失调

调摄冲任

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湿疮

湿热蕴肤

清热利湿止痒

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脾虚湿蕴

健脾利湿止痒

除湿胃苓汤加减

血虚风燥

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

风热肠燥

清热凉血祛风

凉血地黄汤加减

湿热下注

清热利湿止血

脏连丸加减

气滞血瘀

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止痛如神汤加减

脾虚气陷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补中益气汤加减

脱疽(助理不考)

寒湿阻络

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阳和汤加减

血脉瘀阻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桃红四物汤加减

湿热毒盛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四妙勇安汤加减

热毒伤阴

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顾步汤加减

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

黄芪鳖甲汤加减

精癃(助理不考)

湿热下注

清热利湿,消癃通闭

八正散加减

脾肾气虚

补脾益气,温肾利尿

补中益气汤加减

气滞血瘀

行气活血,通窍利尿

沉香散加减

肾阴亏虚

滋补肾阴,通窍利尿

知柏地黄丸加丹参、琥珀、王不留行、地龙

肾阳不足

温补肾阳,通窍利尿

济生肾气丸加减

肠痈

瘀滞证

行气活血,通腑泄热

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湿热证

通腑泄热,解毒利湿透脓

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热毒证

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中医妇科病

 

 

证型

治法

方剂

崩漏

血热证

虚热证

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保阴煎加减

实热证

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清热固经汤加减

肾虚证

肾阴虚证

滋肾益阴,止血调经

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

肾阳虚证

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右归丸加黄芪、党参

肾气虚证

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脾虚证

补气升阳,止血调经

固本止崩汤。

血瘀证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桃红四物汤加三七粉、茜草炭、炒蒲黄

闭经(助理不考)

肾气亏虚证

补肾益气调经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气血虚弱证

补气养血调经

人参养营汤或圣愈汤或八珍汤加减

阴虚血燥证

养阴清热调经

加减一阴煎或补肾地黄丸加减

气滞血瘀证

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血府逐瘀汤加减

痰湿阻滞证

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

苍附导痰丸

痛经

气滞血瘀

理气化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加减

寒凝血瘀

温经暖宫,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加减

湿热瘀阻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

气血虚弱

益气补血止痛

圣愈汤加香附、延胡索

肾气亏虚

补肾益气止痛

益肾调经汤加减

阳虚内寒

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温经汤(《金匮要略》)加减

绝经前后诸证

肾阴虚

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左归丸加减

肾阳虚

温肾扶阳,佐以温中健脾

右归丸加减

肾阴阳倶虚

补肾扶阳,滋肾养血

二仙汤加减

带下病

带下过多

脾虚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完带汤加减

肾虚

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内补丸加减

阴虚夹湿

益肾滋阴,清热止带

知柏地黄汤加芡实、金樱子

湿热下注

清利湿热

止带方加减

热毒炽盛

清热解毒

五味消毒饮加白花蛇舌草、椿根白皮、白术

带下过少

肝肾亏损

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血枯瘀阻

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胎漏、胎动不安

肾虚

固肾安胎,佐以益气

寿胎丸加减

气血虚弱

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胎元饮去当归,加黄芪、阿胶

血热

滋阴清热,养血安胎

保阴煎加苎麻根

跌仆伤胎

补气和血,安胎

圣愈汤合寿胎丸

癥瘕伤胎

祛瘀消癥,固冲安胎

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产后发热

感染邪毒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加减

血瘀

活血化瘀

生化汤加丹参、牡丹皮、益母草

外感

养血祛风

荆防四物汤加苏叶

血虚

补益气血

八珍汤去川芎,加黄芪

不孕症

肾虚

肾气虚

补肾益气,温养冲任

毓麟珠

肾阳虚

温肾补气养血,调补冲任

温胞饮或右归丸

肾阴虚

滋阴养血,调冲益精

养精种玉汤加女贞子、旱莲草

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理气调经

开郁种玉汤加减

瘀滞胞宫

逐瘀荡胞,调经助孕

少腹逐瘀汤加减

痰湿内阻

燥湿化痰,理气调经

苍附导痰丸加减

癥瘕(助理不考)

 

气滞血瘀

行气活血,化瘀消癥

香棱丸或大黄䗪虫丸

痰湿瘀结

化痰除湿,活血消癥

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湿热瘀阻

清热利湿,化瘀消癥

大黄牡丹汤

癥瘕(助理不考)

肾虚血瘀

补肾活血,消癥散结

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中医儿科病

 

证型

治法

方剂

小儿泄泻

风寒泻

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热泻

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伤食泻

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保和丸加减

脾虚泻

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参苓白术散加减

脾肾阳虚泻

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肝郁脾虚

疏肝理气,运脾化湿

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

气阴两伤

益气养阴

人参乌梅汤加减

阴竭阳脱

回阳固脱

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积滞

乳食内积

消食化积,和中导滞

乳食积滞,消乳丸;食积者,保和丸加减

脾虚夹积

健脾助运,消食化滞

健脾丸加减

水痘

邪伤肺卫

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银翘散加减

邪炽气营

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清胃解毒汤加减

邪陷心肝

清热解毒,镇惊息风

清瘟败毒饮加减

邪毒闭肺

清热解毒,开肺化痰

麻杏石甘汤加减

痄腮(助理不考)

邪犯少阳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柴胡葛根汤加减

热毒壅盛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普济消毒饮加减

邪陷心肝

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清瘟败毒饮加减

毒窜睾腹

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龙胆泻肝汤加减

手足口病

邪犯肺脾

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甘露消毒丹加减

湿热蒸盛

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清瘟败毒饮

麻疹

邪犯肺卫

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宣毒发表汤加减

邪入肺胃

清凉解毒,透疹达邪

清解透表汤加减

阴津耗伤

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沙参麦冬汤加减

邪毒闭肺

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麻杏石甘汤加减

邪毒攻喉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清咽下痰汤加减

邪陷心肝

平肝息风,清营解毒

羚角钩藤汤加减

丹痧

邪侵肺卫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解肌透痧汤加减

毒炽气营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凉营清气汤加减

疹后阴伤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沙参麦冬汤加减

紫癜

风热伤络

疏风清热,凉血安络

银翘散加减

血热妄行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犀角地黄汤加减

气不摄血

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归脾汤加减

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知柏地黄丸加减

 

 

 

经脉

穴位

定位

手太阴肺经腧穴

尺泽

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孔最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列缺

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鱼际

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少商

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合谷

在手背,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手三里

在前臂,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曲池

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肩髃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迎香

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足阳明胃经

地仓

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

下关

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头维

在头部,当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天枢

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梁丘

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犊鼻

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足三里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的连线上

上巨虚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的连线上

条口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的连线上

丰隆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

内庭

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足太阴脾经

公孙

在跖区,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地机

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阴陵泉

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血海

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大横

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

手少阴心经

通里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神门

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少府

在手掌,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4、5掌骨之间

手太阳小肠经

后溪

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养老

在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

天宗

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听宫

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

足太阳膀胱经

攒竹

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

天柱

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肺俞

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膈俞

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胃俞

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肾俞

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大肠俞

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次髎

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委中

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膏盲

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旁开3寸

秩边

在骶区,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承山

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昆仑

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申脉

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

至阴

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足少阴肾经

涌泉

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太溪

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照海

在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

复溜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

手厥阴心包经

郄门

在前臂前去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内关

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大陵

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中冲

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

手少阳三焦经

中渚

在手背,第4、5掌骨间,第4掌指关节近端凹陷中

外关

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支沟

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翳风

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足少阳胆经

风池

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肩井

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环跳

在臀部,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阳陵泉

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悬钟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丘墟

在踝区,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足厥阴肝经

太冲

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蠡沟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期门

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督脉

腰阳关

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命门

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大椎

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百会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神庭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水沟

在面部,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界点处

印堂

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任脉

中极

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上

关元

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气海

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

中脘

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膻中

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

天突

在颈前区,胸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上

奇穴

四神聪

在头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共4穴

太阳

在头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定喘

在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

夹脊

在脊柱区,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

腰痛点

在手背,第2、3掌骨间及第4、5掌骨间,腕背侧远端横纹与掌指关节的中点处。一手2穴

十宣

在手指,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手法

考点

进针法

进针法

消毒。②押手固定穴区皮肤。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夹持针柄。④刺入:将针身紧贴押手指甲缘快速刺入,本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

①消毒。②绷紧皮肤。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④刺入:刺手持针,于押手两指间的腧穴处迅速刺入。

夹持进针法

①消毒。②持针:押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以针尖端露出0.3~0.5cm为宜,刺手拇、食、中三指指腹夹持针柄,使针身垂直。③刺入: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表面,刺手捻转针柄,押手下压,双手配合,同时用力,迅速将针刺入腧穴皮下,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提捏进针法

①消毒。②押手提捏穴旁皮肉:押手拇、食指轻轻捏提腧穴近旁的皮肉,提捏的力度大小要适当。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④刺入:刺手持针快速刺入腧穴,刺入时常与平刺结合。本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单手进针法

①消毒。②持针: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使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③指抵皮肤: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④刺入: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刺入时应保持针身直而不弯。

毫针针刺的角度

直刺

90°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大部分的腧穴

斜刺

45°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平刺

15°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行针手法

提插法

①消毒。②刺入毫针。③实施提插操作:是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是将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

捻转法

①消毒。②刺入毫针。③实施捻转操作:针身向前向后持续均匀来回捻转。要保持针身在腧穴基点上左右旋转运动。如此反复地捻转

循法

①确定腧穴所在的经脉及其循行路线。②循按或拍叩,用拇指指腹,或第二、三、四指并拢后用第三指的指腹,沿腧穴所属经脉的循行路线或穴位的上下左右进行循按或叩。③反复操作数次,以穴周肌肉得以放松出现针感循经传感为度

弹法

①进针后刺入一定深度。②以拇指与食指相交呈环状,食指指甲缘轻抵拇指指腹。③弹叩针柄:将食指指甲面对准针柄或针尾,轻轻弹叩,使针体微微震颤。也可以拇指与其他手指配合进行操作。④弹叩数次。⑤弹叩次数不宜过多,一般7~10次即可

刮法

①进针后刺入一定深度。②用拇指指腹或食指指腹轻轻抵住针尾。③用食指指甲或拇指指甲或中指指甲频频刮动针柄。可由针根部自下而上刮,也可由针尾部自上而下刮,使针身产生轻度震颤。④反复刮动数次

飞法

①刺入一定深度。②轻微捻搓针柄数次,然后快速张开两指,一捻一放,如飞鸟展翅之状。③反复操作数次

震颤法

①进针后刺入一定深度。②刺手拇、食二指或拇、食、中指夹持针柄。③实施提插捻转,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如手颤之状,使针身微微颤动。④持续操作一定的时间

直立针身

①采用直刺进针。②刺入一定深度。③手持针柄,如摇橹状呈划圈样摇动,或如摇橹状进行前后或左右的摇动。④反复摇动数次

卧倒针身

①采用斜刺或平刺进针。②刺入一定深度。③手持针柄,如摇橹状进行左右摇动。④反复摇动数次

捻转补泻

补法

捻转角度,频率,用力,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操作时间

泻法

捻转角度,频率,用力,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操作时间

提插补泻

补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针下插时速度宜快,用力宜重,提针时速度宜慢,用力宜轻),提插幅度,频率。操作时间

泻法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针下插时速度宜慢,用力宜轻,提针时速度宜快,用力宜重),提插幅度,频率。操作时间

疾徐补泻

补法

①进针时徐徐刺入。②留针期间捻转。③疾速出针

泻法

①进针时疾速刺入。②留针期间捻转。③徐徐出针

迎随补泻

补法

进针时针尖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

泻法

进针时针尖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

呼吸补泻

补法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泻法

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开阖补泻

补法

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

泻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闭

平补平泻

施予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每次提插的幅度、捻转的角度要基本一致,频率适中,节律和缓,针感强弱适当

直接灸

瘢痕灸(化脓灸)

点燃艾炷,每炷要燃尽:将艾炷平稳放置于腧穴上,用线香点燃艾炷顶部,待其自燃。要求每个艾炷都要燃尽,除灰,更换新艾炷继续施灸,灸满规定壮数为止。形成灸疮,待其自愈:灸后局部皮肤黑硬,周边红晕,继而起水泡。一般在7日左右局部出现无菌性炎症,其脓汁清稀色白,形成灸疮。灸疮5~6周自行愈合,留有瘢痕。

无瘢痕灸(非化脓灸)

点燃艾炷,每炷不可燃尽:将艾炷平置于腧穴上,用线香点燃艾炷顶部,待其自燃。要求每个艾炷不可燃尽,当艾炷燃剩1/3,患者感觉局部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灸满规定壮数为止。一般应灸至腧穴局部皮肤呈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间接灸

隔姜灸

切取生姜片,每片直径2~3cm,厚0.2~0.3cm,中间以针刺数孔。一般每穴灸6~9,至局部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灸毕去除姜片及艾灰

隔蒜灸

选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艾炷燃尽,除去艾灰,更换艾炷依前法再灸。施灸数壮后,蒜片焦干萎缩时,应置换新的蒜片。一般每穴灸5~7,至局部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灸毕去除蒜片及艾灰

隔盐灸

取纯净干燥的食盐适量,将脐窝填平,也可于盐上再放置一姜片。灸满规定壮数,一般灸5~9。灸毕,除去艾灰、食盐

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细末用黄酒适量调成泥状,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圆饼,中间用针穿刺数孔备用。施灸中,若感觉施灸局部灼痛不可耐受,术者用镊子将附子饼一端夹住端起,稍待片刻,重新放下再灸。灸完规定壮数为止,一般每穴灸3~9。灸毕去除附子片及艾灰

悬起灸

温和灸

术者手持艾卷的中上部,将艾卷燃烧端对准腧穴,距腧穴皮肤2~3cm进行熏烤,艾卷与施灸处皮肤的距离应保持相对固定。注意:若患者感到局部温热舒适可固定不动,若感觉太烫可加大与皮肤的距离,若遇到小儿或局部知觉减退者,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每穴10~15分钟

雀啄灸

选用纯艾卷,将其一端点燃。③术者手持艾卷的中上部,将艾卷燃烧端对准腧穴,像麻雀啄米样一上二下移动,使艾卷燃烧端与皮肤的距离远近不一,动作要匀速,起落幅度应大小一致。燃艾施灸,如此反复操作。灸至皮肤出现红晕,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灸10~15分钟。

回旋灸

选用纯艾卷,将其一端点燃。术者手持艾卷的中上部,将艾卷燃烧端对准腧穴,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相对固定的距离(一般在3cm左右),左右平行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动作要匀速。若遇到小儿或局部知觉减退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术者应以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灸至皮肤出现红晕,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灸5~10分钟

实按灸

①点燃艾卷:将太乙针灸或雷火针灸的艾卷一端点燃。②棉布裹艾:以棉布6~7裹紧艾火端。③持艾灸烫:医者手持艾卷,将艾火端对准腧穴,乘热按到施术部位停止1~2秒然后抬起,进行灸烫。④艾火熄灭则再点燃再按烫。⑤如此反复,灸至皮肤红晕为度,一般灸烫7~10为度

温针灸

①准备艾卷或艾绒,用剪刀截取2cm艾卷一段,将一端中心扎一小孔,深1~1.5cm,也可选用艾绒,艾绒要柔软,易搓捏。②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灸腧穴。③针刺得气留针:腧穴常规消毒,直刺进针,行针得气,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④插套艾卷或搓捏艾绒,点燃:将艾卷有孔的一端经针尾插套在针柄上,插牢,不可偏歪,或将少许艾绒搓捏在针尾上,要捏紧,不可松散,以免滑落,点燃施灸。⑤艾卷燃尽去灰,重新置艾:待艾卷或艾绒完全燃尽成灰时,将针稍倾斜,把艾灰掸落在容器中,每穴每次可施灸1~3。⑥待针柄冷却后出针。

走罐法

在施术部位涂抹适量的润滑剂,如凡士林、水,也可选择红花油等中药制剂。先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施术部位上,然后用单手或双手握住罐体,在施术部位上下、左右往返推移,走罐时,可将罐口的前进侧的边缘稍抬起,另一侧边缘稍着力,以利于罐子的推拉。反复操作,至施术部位红润、充血甚至瘀血为度。

闪罐法

用镊子夹紧95%的酒精棉球一个,点燃,使棉球在罐内壁中1~3或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再立即将罐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拔至施术部位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留罐法

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95%的酒精棉球,点燃,使棉球在罐内壁中段1~3或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留罐时间,以局部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为度,一般为5~15分钟

刺血拔罐

消毒施术部位,刺络出血。医者戴消毒手套,用碘伏消毒施术部位,持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针头)点刺局部使之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出血。用闪火法留罐,留置5~15分钟后起罐。

留针拔罐法

毫针直刺到一定深度,行针、得气、留针。用闪火法以针刺点为中心留罐,一般留罐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

三棱针法

点刺法

医者用一手固定点刺部位,另一手持针,露出针尖2~5mm,对准点刺部位快速刺入,迅速出针,一般刺入2~3mm。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之适量出血或出黏液。

散刺法(豹纹刺)

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由病变外缘呈环形向中心部位进行点刺,一般点刺10~20。点刺后,可见点状出血,若出血不明显,可加用留罐法以增加出血量,放出适量血液(或黏液)。

刺络法

使血络充盈。肘、膝部静脉处放血时,一般要捆扎橡皮管,将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的上端(近心端),以使血络怒张显现,其他部位则不方便结扎,为使血络充盈,也可轻轻拍打血络处。将血络处皮肤严格消毒。一手拇指按压在被刺部位的下端,使血络位置相对固定,一手持针,对准针刺部位,顺血络走向,斜向上与之呈45°左右刺入,以刺穿血络前壁为度,一般刺入2~3mm,然后迅速出针

挑刺法

挑破表皮,挑断皮下纤维组织。医者一手按压进针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之紧绷固定,另一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随即倾斜针身挑破表皮,使之出少量血液或黏液,也可再刺入2~5mm,倾斜针身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纤维组织。

皮肤针法

软柄、硬柄皮肤针持针姿势不同。硬柄皮肤针持针式:用拇指和中指夹持针柄两侧,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大小鱼际之间。软柄皮肤针持针式:将针柄末端置于掌心,拇指居上,食指在下,中指、无名指、小指呈握拳状固定针柄末端。叩刺时,主要运用腕力,要求针尖垂直叩击皮肤,并立即弹起,如此反复操作。

耳穴压丸法

将小丸粒贴于0.5cm×0.5cm的小方块医用胶布中央,备用。或选用成品耳穴贴。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去除污垢和油脂。手托住耳廓,另一手持镊子将贴丸胶布对准耳穴进行敷贴,并给予适当按压,使耳廓有发热、胀痛感。压穴时,托指不动压指动,只压不揉,以免胶布移动;用力不能过猛过重。

㨰法

小鱼际㨰法

拇指自然伸直,余指自然屈曲,无名指与小指的掌指关节屈曲约90°,余指屈曲的角度则依次减小,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点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活动,使小鱼际和手背尺侧部在施术部位上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

立㨰法

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定点,以第四掌指关节至第五掌骨基底部与掌背尺侧缘形成的扇形区域为滚动着力面。腕关节略屈向尺侧,余准备形态同小鱼际㨰法,其手法运动过程亦同小鱼际㨰法

拳㨰法

拇指自然伸直,余指半握空拳状,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节指背着力于施术部位上,肘关节屈曲20°~40°,前臂主动施力,在无旋前圆肌参与的情况下,单纯进行推拉摆动,带动腕关节做无尺、桡侧偏移的屈伸活动,使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节指背、掌指关节背侧、指间关节背侧为滚动着力面,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持续不断的滚动

揉法

大鱼际揉法

沉肩垂肘,腕关节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状,大拇指内收,四指自然伸直,用大鱼际附着于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摆动,使大鱼际在治疗部位上做轻缓柔和的上下、左右或轻度环旋揉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频率每分钟120~160

掌根揉法

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并略背伸,手指自然弯曲,亦可双掌重叠,以掌根部附着于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带动腕及手掌连同前臂做小幅度的回旋揉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频率每分钟120~160

中指揉法

中指伸直,食指搭于中指远端指间关节背侧,腕关节微屈,用中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使中指罗纹面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的小幅度的环旋或上下、左右运动,频率每分钟120~160

三指揉法

食、中、无名指并拢,三指罗纹面着力,操作术式与中指揉法相同

拇指揉法

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置于相应的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微悬拇指及前臂部主动施力,使拇指罗纹面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的环旋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

按法

掌按法

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置于施术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利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通过上、前臂传至手掌部垂直向下按压,用力原则同指按法

拇指按法

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屈曲40°~60°,拇指主动用力,垂直向下按压,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度后,要稍停片刻,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按压动作既平稳又有节奏性

推法

拇指端推法

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余四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以固定,腕关节略屈并向尺侧偏斜,拇指及腕部主动施力,向拇指端方向呈短距离单向直线推进

拇指平推法

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余四指置于其前外方以助力,腕关节略屈曲,拇指及腕部主动施力,向其食指方向呈短距离、单向直线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拇指罗纹面的着力部分应逐渐偏向桡侧,且随着拇指的推进腕关节应逐渐伸直

三指推法

食、中、无名指并拢,以指端部着力于施术处,腕关节略屈,前臂部主动施力,通过腕关节及掌部使食、中及无名三指向指端方向做单向直线推进

掌推法

掌根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略背伸,肘关节伸直。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部主动施力,通过肘、前臂、腕,使掌根部向前方做单方向直线推进

拳推法

手握实拳,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的近侧指间关节的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挺紧伸直,肘关节略屈,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施力向前呈单方向直线推进

肘推法

屈肘,以肘关节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另一侧手臂抬起,以掌部扶握屈肘侧拳顶以固定助力。以肩关节为支点,腰部发力,上臂部主动施力,做较缓慢的单方向直线推进

拿法

 

以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面相对用力,捏住施术部位肌肤并逐渐收紧、提起,腕关节放松,以拇指同其他手指的对合力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断提捏并施以揉动

抖法

抖上肢法

受术者取坐位或站立位,肩臂部放松,术者站在其前外侧,身体略为前俯,用双手握住其腕部,慢慢将被抖动的上肢向前外方抬起至60°左右,然后两前臂微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上下抖动,使抖动所产生的抖动波波浪般地传递到肩部,或术者以一手按其肩部,另一手握住其腕,做连续不断地小幅度下抖动,抖动中可结合被操作肩关节的前后方向活动,此法又称上肢提抖法

抖下肢法

受术者仰卧位,下肢放松,术者站其足端,用双手分别握住受术者两足踝部,将两下肢抬起,离开床面30cm左右,然后上、前臂同时施力,做连续的上下抖动,使其下肢及髋部有舒松感,两下肢可同时操作,亦可单侧操作

抖腰法

受术者俯卧位,两手拉住床头或由助手固定其两腋部,以两手握住其两足踝部,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牵引其腰部,待其腰部放松后,身体前倾,以准备抖动,其后随身体起立之势,瞬间用力,做1~3次较大幅度的抖动,使抖动之力作用于腰部,使其产生较大幅度的波浪状运动

捏脊法

拇指前位捏脊法

双手半握空拳状,腕关节略背伸,以食、中、无名和小指的背侧置于脊柱两侧,拇指伸直前按,并对准食指中节处,以拇指的罗纹面和食指的桡侧缘将皮肤捏起,并进行提捻,然后向前推行移动,在向前移动捏脊的过程中,两手拇指要交替前按,同时前臂要主动用力,推动食指桡侧缘前行,两者互为配合,从而交替捏提捻动前行

拇指后位捏脊法

两手拇指伸直,两指端分置于脊柱两侧,指面向前,两手食、中指前按,腕关节微屈,以两手拇指与食、中指罗纹面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提捻,然后向前推行移动,在向前移动的捏脊过程中,两手拇指要前推,而食指、中指则交替前按,两者相互配合,从而交替捏提捻动前行

搓法

夹搓法

以双手掌面夹住施术部位,令受术者肢体放松。以肘关节和肩关节为支点,前臂与上臂部主动施力,做相反方向的较快速搓动,并同时做上下往返移

推挫法

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部主动施力,做较快速的推去拉回的搓动。

         

 

 

领取完整版资料
分享即可查看全文
获取验证码

立即登录 返回页面

有账号!密码登录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关闭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