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技能操作手法快速记忆表格

手法中加粗的为20年已考手法!

手法

考点

进针法

进针法

消毒。②押手固定穴区皮肤。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夹持针柄。④刺入:将针身紧贴押手指甲缘快速刺入,本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

①消毒。②绷紧皮肤。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④刺入:刺手持针,于押手两指间的腧穴处迅速刺入。

夹持进针法

①消毒。②持针:押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以针尖端露出0.3~0.5cm为宜,刺手拇、食、中三指指腹夹持针柄,使针身垂直。③刺入: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表面,刺手捻转针柄,押手下压,双手配合,同时用力,迅速将针刺入腧穴皮下,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提捏进针法

①消毒。②押手提捏穴旁皮肉:押手拇、食指轻轻捏提腧穴近旁的皮肉,提捏的力度大小要适当。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④刺入:刺手持针快速刺入腧穴,刺入时常与平刺结合。本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单手进针法

①消毒。②持针: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使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③指抵皮肤: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④刺入: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刺入时应保持针身直而不弯。

毫针针刺的角度

直刺

90°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大部分的腧穴

斜刺

45°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平刺

15°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行针手法

提插法

①消毒。②刺入毫针。③实施提插操作:是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是将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

捻转法

①消毒。②刺入毫针。③实施捻转操作:针身向前向后持续均匀来回捻转。要保持针身在腧穴基点上左右旋转运动。如此反复地捻转

循法

①确定腧穴所在的经脉及其循行路线。②循按或拍叩,用拇指指腹,或第二、三、四指并拢后用第三指的指腹,沿腧穴所属经脉的循行路线或穴位的上下左右进行循按或叩。③反复操作数次,以穴周肌肉得以放松出现针感循经传感为度

弹法

①进针后刺入一定深度。②以拇指与食指相交呈环状,食指指甲缘轻抵拇指指腹。③弹叩针柄:将食指指甲面对准针柄或针尾,轻轻弹叩,使针体微微震颤。也可以拇指与其他手指配合进行操作。④弹叩数次。⑤弹叩次数不宜过多,一般7~10次即可

刮法

①进针后刺入一定深度。②用拇指指腹或食指指腹轻轻抵住针尾。③用食指指甲或拇指指甲或中指指甲频频刮动针柄。可由针根部自下而上刮,也可由针尾部自上而下刮,使针身产生轻度震颤。④反复刮动数次

飞法

①刺入一定深度。②轻微捻搓针柄数次,然后快速张开两指,一捻一放,如飞鸟展翅之状。③反复操作数次

震颤法

①进针后刺入一定深度。②刺手拇、食二指或拇、食、中指夹持针柄。③实施提插捻转,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如手颤之状,使针身微微颤动。④持续操作一定的时间

摇法-直立针身

①采用直刺进针。②刺入一定深度。③手持针柄,如摇橹状呈划圈样摇动,或如摇橹状进行前后或左右的摇动。④反复摇动数次

摇法-卧倒针身

①采用斜刺或平刺进针。②刺入一定深度。③手持针柄,如摇橹状进行左右摇动。④反复摇动数次

捻转补泻

补法

捻转角度,频率,用力,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操作时间

泻法

捻转角度,频率,用力,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操作时间

提插补泻

补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针下插时速度宜快,用力宜重,提针时速度宜慢,用力宜轻),提插幅度,频率。操作时间

泻法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针下插时速度宜慢,用力宜轻,提针时速度宜快,用力宜重),提插幅度,频率。操作时间

徐疾补泻

补法

①进针时徐徐刺入。②留针期间捻转。③疾速出针

泻法

①进针时疾速刺入。②留针期间捻转。③徐徐出针

迎随补泻

补法

进针时针尖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

泻法

进针时针尖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

呼吸补泻

补法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泻法

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开阖补泻

补法

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

泻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闭

平补平泻

施予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每次提插的幅度、捻转的角度要基本一致,频率适中,节律和缓,针感强弱适当

直接灸

瘢痕灸(化脓灸)

点燃艾炷,每炷要燃尽:将艾炷平稳放置于腧穴上,用线香点燃艾炷顶部,待其自燃。要求每个艾炷都要燃尽,除灰,更换新艾炷继续施灸,灸满规定壮数为止。形成灸疮,待其自愈:灸后局部皮肤黑硬,周边红晕,继而起水泡。一般在7日左右局部出现无菌性炎症,其脓汁清稀色白,形成灸疮。灸疮5~6周自行愈合,留有瘢痕。

无瘢痕灸(非化脓灸)

点燃艾炷,每炷不可燃尽:将艾炷平置于腧穴上,用线香点燃艾炷顶部,待其自燃。要求每个艾炷不可燃尽,当艾炷燃剩1/3,患者感觉局部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灸满规定壮数为止。一般应灸至腧穴局部皮肤呈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间接灸

隔姜灸

切取生姜片,每片直径2~3cm,厚0.2~0.3cm,中间以针刺数孔。一般每穴灸6~9壮,至局部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灸毕去除姜片及艾灰

隔蒜灸

选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艾炷燃尽,除去艾灰,更换艾炷依前法再灸。施灸数壮后,蒜片焦干萎缩时,应置换新的蒜片。一般每穴灸5~7壮,至局部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灸毕去除蒜片及艾灰

隔盐灸

取纯净干燥的食盐适量,将脐窝填平,也可于盐上再放置一姜片。灸满规定壮数,一般灸5~9壮。灸毕,除去艾灰、食盐

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细末用黄酒适量调成泥状,做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圆饼,中间用针穿刺数孔备用。施灸中,若感觉施灸局部灼痛不可耐受,术者用镊子将附子饼一端夹住端起,稍待片刻,重新放下再灸。灸完规定壮数为止,一般每穴灸3~9壮。灸毕去除附子片及艾灰

悬起灸

温和灸

术者手持艾卷的中上部,将艾卷燃烧端对准腧穴,距腧穴皮肤2~3cm进行熏烤,艾卷与施灸处皮肤的距离应保持相对固定。注意:若患者感到局部温热舒适可固定不动,若感觉太烫可加大与皮肤的距离,若遇到小儿或局部知觉减退者,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

雀啄灸

选用纯艾卷,将其一端点燃。③术者手持艾卷的中上部,将艾卷燃烧端对准腧穴,像麻雀啄米样一上二下移动,使艾卷燃烧端与皮肤的距离远近不一,动作要匀速,起落幅度应大小一致。燃艾施灸,如此反复操作。灸至皮肤出现红晕,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灸10~15分钟。

回旋灸

选用纯艾卷,将其一端点燃。术者手持艾卷的中上部,将艾卷燃烧端对准腧穴,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相对固定的距离(一般在3cm左右),左右平行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动作要匀速。若遇到小儿或局部知觉减退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术者应以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灸至皮肤出现红晕,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灸5~10分钟

实按灸

①点燃艾卷:将太乙针灸或雷火针灸的艾卷一端点燃。②棉布裹艾:以棉布6~7层裹紧艾火端。③持艾灸烫:医者手持艾卷,将艾火端对准腧穴,乘热按到施术部位停止1~2秒然后抬起,进行灸烫。④艾火熄灭则再点燃再按烫。⑤如此反复,灸至皮肤红晕为度,一般灸烫7~10次为度

温针灸

①准备艾卷或艾绒,用剪刀截取2cm艾卷一段,将一端中心扎一小孔,深1~1.5cm,也可选用艾绒,艾绒要柔软,易搓捏。②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灸腧穴。③针刺得气留针:腧穴常规消毒,直刺进针,行针得气,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④插套艾卷或搓捏艾绒,点燃:将艾卷有孔的一端经针尾插套在针柄上,插牢,不可偏歪,或将少许艾绒搓捏在针尾上,要捏紧,不可松散,以免滑落,点燃施灸。⑤艾卷燃尽去灰,重新置艾:待艾卷或艾绒完全燃尽成灰时,将针稍倾斜,把艾灰掸落在容器中,每穴每次可施灸1~3壮。⑥待针柄冷却后出针。

走罐法

在施术部位涂抹适量的润滑剂,如凡士林、水,也可选择红花油等中药制剂。先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施术部位上,然后用单手或双手握住罐体,在施术部位上下、左右往返推移,走罐时,可将罐口的前进侧的边缘稍抬起,另一侧边缘稍着力,以利于罐子的推拉。反复操作,至施术部位红润、充血甚至瘀血为度。

闪罐法

用镊子夹紧95%的酒精棉球一个,点燃,使棉球在罐内壁中绕1~3圈或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再立即将罐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拔至施术部位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留罐法

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95%的酒精棉球,点燃,使棉球在罐内壁中段绕1~3圈或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留罐时间,以局部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为度,一般为5~15分钟

刺血拔罐

消毒施术部位,刺络出血。医者戴消毒手套,用碘伏消毒施术部位,持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针头)点刺局部使之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出血。用闪火法留罐,留置5~15分钟后起罐。

留针拔罐法

毫针直刺到一定深度,行针、得气、留针。用闪火法以针刺点为中心留罐,一般留罐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

三棱针法

点刺法

医者用一手固定点刺部位,另一手持针,露出针尖2~5mm,对准点刺部位快速刺入,迅速出针,一般刺入2~3mm。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之适量出血或出黏液。

散刺法(豹纹刺)

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由病变外缘呈环形向中心部位进行点刺,一般点刺10~20针。点刺后,可见点状出血,若出血不明显,可加用留罐法以增加出血量,放出适量血液(或黏液)。

刺络法

使血络充盈。肘、膝部静脉处放血时,一般要捆扎橡皮管,将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的上端(近心端),以使血络怒张显现,其他部位则不方便结扎,为使血络充盈,也可轻轻拍打血络处。将血络处皮肤严格消毒。一手拇指按压在被刺部位的下端,使血络位置相对固定,一手持针,对准针刺部位,顺血络走向,斜向上与之呈45°左右刺入,以刺穿血络前壁为度,一般刺入2~3mm,然后迅速出针

挑刺法

挑破表皮,挑断皮下纤维组织。医者一手按压进针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之紧绷固定,另一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随即倾斜针身挑破表皮,使之出少量血液或黏液,也可再刺入2~5mm,倾斜针身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纤维组织。

皮肤针法

软柄、硬柄皮肤针持针姿势不同。硬柄皮肤针持针式:用拇指和中指夹持针柄两侧,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大小鱼际之间。软柄皮肤针持针式:将针柄末端置于掌心,拇指居上,食指在下,中指、无名指、小指呈握拳状固定针柄末端。叩刺时,主要运用腕力,要求针尖垂直叩击皮肤,并立即弹起,如此反复操作。

耳穴压丸法

将小丸粒贴于0.5cm×0.5cm的小方块医用胶布中央,备用。或选用成品耳穴贴。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去除污垢和油脂。手托住耳廓,另一手持镊子将贴丸胶布对准耳穴进行敷贴,并给予适当按压,使耳廓有发热、胀痛感。压穴时,托指不动压指动,只压不揉,以免胶布移动;用力不能过猛过重。

㨰法

小鱼际㨰法

拇指自然伸直,余指自然屈曲,无名指与小指的掌指关节屈曲约90°,余指屈曲的角度则依次减小,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点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较大幅度的屈伸活动,使小鱼际和手背尺侧部在施术部位上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

立㨰法

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定点,以第四掌指关节至第五掌骨基底部与掌背尺侧缘形成的扇形区域为滚动着力面。腕关节略屈向尺侧,余准备形态同小鱼际㨰法,其手法运动过程亦同小鱼际㨰法

拳㨰法

拇指自然伸直,余指半握空拳状,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节指背着力于施术部位上,肘关节屈曲20°~40°,前臂主动施力,在无旋前圆肌参与的情况下,单纯进行推拉摆动,带动腕关节做无尺、桡侧偏移的屈伸活动,使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节指背、掌指关节背侧、指间关节背侧为滚动着力面,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持续不断的滚动

揉法

大鱼际揉法

沉肩垂肘,腕关节放松,呈微屈或水平状,大拇指内收,四指自然伸直,用大鱼际附着于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摆动,使大鱼际在治疗部位上做轻缓柔和的上下、左右或轻度环旋揉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掌根揉法

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并略背伸,手指自然弯曲,亦可双掌重叠,以掌根部附着于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带动腕及手掌连同前臂做小幅度的回旋揉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运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中指揉法

中指伸直,食指搭于中指远端指间关节背侧,腕关节微屈,用中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使中指罗纹面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的小幅度的环旋或上下、左右运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三指揉法

食、中、无名指并拢,三指罗纹面着力,操作术式与中指揉法相同

拇指揉法

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置于相应的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微悬拇指及前臂部主动施力,使拇指罗纹面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的环旋揉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按法

掌按法

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置于施术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利用身体上半部的重量,通过上、前臂传至手掌部垂直向下按压,用力原则同指按法

拇指按法

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张开,置于相应位置以支撑助力,腕关节屈曲40°~60°,拇指主动用力,垂直向下按压,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度后,要稍停片刻,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按压动作既平稳又有节奏性

推法

拇指端推法

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余四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以固定,腕关节略屈并向尺侧偏斜,拇指及腕部主动施力,向拇指端方向呈短距离单向直线推进

拇指平推法

拇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余四指置于其前外方以助力,腕关节略屈曲,拇指及腕部主动施力,向其食指方向呈短距离、单向直线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拇指罗纹面的着力部分应逐渐偏向桡侧,且随着拇指的推进腕关节应逐渐伸直

三指推法

食、中、无名指并拢,以指端部着力于施术处,腕关节略屈,前臂部主动施力,通过腕关节及掌部使食、中及无名三指向指端方向做单向直线推进

掌推法

掌根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略背伸,肘关节伸直。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部主动施力,通过肘、前臂、腕,使掌根部向前方做单方向直线推进

拳推法

手握实拳,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的近侧指间关节的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挺紧伸直,肘关节略屈,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施力向前呈单方向直线推进

肘推法

屈肘,以肘关节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另一侧手臂抬起,以掌部扶握屈肘侧拳顶以固定助力。以肩关节为支点,腰部发力,上臂部主动施力,做较缓慢的单方向直线推进

拿法

 

以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面相对用力,捏住施术部位肌肤并逐渐收紧、提起,腕关节放松,以拇指同其他手指的对合力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断提捏并施以揉动

抖法

抖上肢法

受术者取坐位或站立位,肩臂部放松,术者站在其前外侧,身体略为前俯,用双手握住其腕部,慢慢将被抖动的上肢向前外方抬起至60°左右,然后两前臂微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上下抖动,使抖动所产生的抖动波波浪般地传递到肩部,或术者以一手按其肩部,另一手握住其腕,做连续不断地小幅度下抖动,抖动中可结合被操作肩关节的前后方向活动,此法又称上肢提抖法

抖下肢法

受术者仰卧位,下肢放松,术者站其足端,用双手分别握住受术者两足踝部,将两下肢抬起,离开床面30cm左右,然后上、前臂同时施力,做连续的上下抖动,使其下肢及髋部有舒松感,两下肢可同时操作,亦可单侧操作

抖腰法

受术者俯卧位,两手拉住床头或由助手固定其两腋部,以两手握住其两足踝部,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牵引其腰部,待其腰部放松后,身体前倾,以准备抖动,其后随身体起立之势,瞬间用力,做1~3次较大幅度的抖动,使抖动之力作用于腰部,使其产生较大幅度的波浪状运动

捏脊法

拇指前位捏脊法

双手半握空拳状,腕关节略背伸,以食、中、无名和小指的背侧置于脊柱两侧,拇指伸直前按,并对准食指中节处,以拇指的罗纹面和食指的桡侧缘将皮肤捏起,并进行提捻,然后向前推行移动,在向前移动捏脊的过程中,两手拇指要交替前按,同时前臂要主动用力,推动食指桡侧缘前行,两者互为配合,从而交替捏提捻动前行

拇指后位捏脊法

两手拇指伸直,两指端分置于脊柱两侧,指面向前,两手食、中指前按,腕关节微屈,以两手拇指与食、中指罗纹面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提捻,然后向前推行移动,在向前移动的捏脊过程中,两手拇指要前推,而食指、中指则交替前按,两者相互配合,从而交替捏提捻动前行

搓法

夹搓法

以双手掌面夹住施术部位,令受术者肢体放松。以肘关节和肩关节为支点,前臂与上臂部主动施力,做相反方向的较快速搓动,并同时做上下往返移

推挫法

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部主动施力,做较快速的推去拉回的搓动。

加老师微信,领取真题及秒杀公式考点等完整版PDF资料!还可免费领取技能题库!

领取完整版资料
分享即可查看全文
获取验证码

立即登录 返回页面

有账号!密码登录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关闭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