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0日整理

第二站

脉诊

中医脉诊的布指

(1)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指法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

布指:中指定关,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运指 :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5)注意是否为“斜飞脉”或者“反关脉”。

 

肾俞和内关穴  内关穴的主治

肾俞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内关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内关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等心胸病证。②胃痛、呕吐、口臭等胃腑病证。③不寐、郁病、癫狂痫等神志病证。④中风,眩晕,偏头痛。⑤肋痛、肋下痞块,肘臂挛痛。

温和灸

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灸腧穴。②点燃艾卷:选用纯艾卷,将其一端点燃。③燃艾施灸:术者手持艾卷的中上部,将艾卷燃烧端对准腧穴,距腧穴皮肤2~3cm进行熏烤,艾卷与施灸处皮肤的距离应保持相对固定。注意:若患者感到局部温热舒适可固定不动;若感觉太烫可加大与皮肤的距离;若遇到小儿或局部知觉减退者,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④把握灸量: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⑤灸毕熄灭艾火。

第二站

脉诊(同上)

太冲与四神聪的定位及捻转泻法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四神聪定位:在头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共4穴。

捻转泻法:①进针,行针得气。②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③反复捻转。④操作时间长。

百会定位,天枢主治

百会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天枢主治:①绕脐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等脾胃肠病证。②癥瘕、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证。

第二站

1百会和内关的定位 指切进针法

百会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内关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指切进针法: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掐固定腧穴处皮肤,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夹持针柄,将针身紧贴押手指甲缘快速刺入。

2 操作脉诊(同上)

3 月经病的问诊

一、现病史

1)主症的时间、程度:上次月经来潮的时间是哪天?每次持续的时间?有无诱发因素?跟受惊、生气是否有关?

2)伴随症状:月经来潮时是否与天气相关?有无失眠多梦?是否大便秘结?小便有何改变?是否伴气短乏力?

3)诊疗经过:是否做过检查?是否确诊?是否治疗?效果如何?

二、其他病史:既往史:有无异常?个人史有无异常?家族史有无异常?过敏史:有无异常?

4 丰隆穴的主治。

主治:①头痛、眩晕等头部病证。②癫狂。③咳嗽、哮喘、痰多等肺系病证。④下肢痿痹。

第二站

脉诊(同上)

大肠腧穴和关元穴的定位

大肠腧定位: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关元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膝关节疼,受凉加重问诊

(1)现病史

1)主症的时间、程度:膝关节疼痛的性质?疼痛的部位是否固定?疼痛是否有规律?局部温度如何?有无诱发因素?

2)伴随症状:疼痛是否得冷则舒?有无发热、恶风、汗出、口渴?有无心悸心慌?

3)诊疗经过:是否做过类风湿因子、下肢 X片等相关检查?是否确诊?是否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效果如何?

(2)其他病史:既往史:有无异常?个人史:有无异常?家族史:有无异常?过敏史:有无异常?

脉诊(同上)

腰痛点和委中定位,刺络法

腰痛点定位:在手背,第2、3掌骨间及第4、5掌骨间,腕背侧远端横纹与掌指关节的中点处,一手2穴。

委中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刺络法①选择适宜的体位,确定血络。②医者戴消毒手套。③使血络充盈:肘、膝部静脉处放血时,一般要捆扎橡皮管。将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的上端(近心端),以使血络怒张显现。其他部位则不方便结扎,为使血络充盈,也可轻轻拍打血络处。④将血络处皮肤严格消毒。⑤一手拇指按压在被刺部位的下端,使血络位置相对固定,一手持针,对准针刺部位,顺血络走向,斜向上与之呈45°左右刺入,以刺穿血络前壁为度,一般刺入2~3mm,然后迅速出针。⑥根据病情需要,使其流出一定量的血液。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⑦松开橡皮管,待出血自然停止。⑧以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并以75%酒精棉球清除针处及其周围的血液。

膈俞 血海  刺络拔罐

膈俞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血海定位: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刺络拔罐: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拔腧穴。②选择大小适宜的玻璃罐备用。③消毒施术部位,刺络出血:医者戴消毒手套,用碘伏消毒施术部位,持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针头)点刺局部使之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出血。④用闪火法留罐,留置5~15分钟后起罐。⑤起罐时不能迅猛,避免罐内污血喷射而污染周围环境,用消毒棉签清理皮肤上残存血液,清洗火罐后进行消毒处理。

瘫痪(题干不全)

太溪肾俞定位,迎随补法

太溪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肾俞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迎随补法操作要点: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脉诊(同上)

外关风池定位,单手进针法,迎随补泻

外关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风池定位: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单手进针法:

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针具器械消毒、治疗室内消毒

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使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

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

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刺入时应保持针身直而不弯。

迎随补泻  是根据针刺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是否一致区分补泻的手法。

(1)补法操作要点: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2)泻法操作要点: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刮宫术后9天,发热腹痛3天!(题目不全)

呕吐腹泻和其他一些胃肠症状的配穴!

呕吐的主穴与配穴

主穴: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关。

配穴:寒邪客胃配上脘、胃俞;热邪内蕴配合谷、金津、玉液;饮食停滞配梁门、天枢;肝气犯胃配肝俞、太冲。

胃痛的主穴与配穴

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

配穴:寒邪客胃配胃俞、神阙;饮食停滞配天枢、梁门;肝气犯胃配太冲、阳陵泉。急性胃炎配梁丘;消化性溃疡配公孙。

脉诊(同上)

泄泻的主穴与配穴

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配穴:寒湿内盛配神阙;肠腑湿热配内庭、曲池;食滞肠胃配中脘;泻下脓血配曲池、三阴交、内庭。

太冲,天枢定位,捻转法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天枢定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捻转法  是指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的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是毫针行针的基本手法。操作要点: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②刺入毫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③实施捻转操作:针身向前向后持续均匀来回捻转。

曲池、大椎、刺络拔罐

曲池定位: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大椎定位: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刺络拔罐: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拔腧穴。②选择大小适宜的玻璃罐备用。③消毒施术部位,刺络出血:医者戴消毒手套,用碘伏消毒施术部位,持三棱针(或一次性注射针头)点刺局部使之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出血。④用闪火法留罐,留置5~15分钟后起罐。⑤起罐时不能迅猛,避免罐内污血喷射而污染周围环境,用消毒棉签清理皮肤上残存血液,清洗火罐后进行消毒处理。

 

 

2021年06月19日整理

第二站(1)

1.十宣、公孙主治  

解析:十宣、公孙主治

十宣:①中风、昏迷、晕厥等神志病;②中暑、高热等急症;③咽喉肿痛;④手指麻木。

公孙:①胃痛、呕吐、肠鸣腹胀、腹痛、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心烦不寐、狂证等神志病证;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2.晕针的处理  

解析:晕针的处理

处理要点:可分五个步骤进行救治。

第一步:立即停针、起针。立即停止针刺,并将已刺之针迅速全部起出。

第二步:平卧、宽衣、保暖。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之处,让患者头低脚高位平卧,松开衣带,且要注意保暖。

第三步:症状轻者静卧休息,给予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

第四步: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针刺人中、素髎、内关、涌泉、足三里等穴,或温灸百会、气海、关元等。尤其是艾灸百会,对晕针有较好的疗效,可用艾条于百会穴上悬灸,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

第五步:经以上处理,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要及时配合现代急救处理措施,如人工呼吸等。

轻者,经前三个步骤处理即可渐渐恢复;重者,应及时进行后两个步骤。

第二站(2)

1.肩髃,条口主治,

肩髃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②瘰疬。③瘾疹。

条口主治:①下肢痿痹、跗肿、转筋等下肢病证。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肩于实按灸

第一步肩髃定位: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简便取穴法: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的凹陷即是本穴。

第二步:

实按灸 

1)太乙针灸、雷火针灸的灸条制作 备用。

雷火针灸:其制作方法与太乙针灸相同,唯药物处方有异,方用纯净细软的艾绒 125g,沉香、 乳香、羌活、干姜、穿山甲各 9g,麝香少许,共为细末。

2)太乙针灸、雷火针灸的操作要点:①点燃艾卷:将太乙针灸或雷火针灸的艾卷一端点燃。

②棉布裹艾:以棉布 6~7 层裹紧艾火端。③持艾灸熨:医者手持艾卷,将艾火端对准腧穴,趁热 按到施术部位,停止 1~2 秒然后抬起,进行灸熨。④艾火熄灭则再点燃再按熨。⑤如此反复,灸 至皮肤红晕为度,一般灸熨 7~10 次为度。

3)太乙针灸、雷火针灸的注意事项:①艾条要燃透再灸,否则容易熄灭。②必须用棉布而

非化纤制品。③每一下点灸的间隔时间不宜太长,两针交替使用更佳。 

2:脉诊

解析:中医脉诊的布指

(1)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指法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

布指:中指定关,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运指 :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5)注意是否为“斜飞脉”或者“反关脉”。

 

3.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采集

(1)现病史

1)主症的时间、程度:手指关节疼痛的性质?疼痛的部位是否固定?疼痛是否有规律?局部温度如何?有无诱发因素?

2)伴随症状:疼痛是否得冷则舒?无发热、恶风、汗出、口渴?有无心悸心慌?

3)诊疗经过:是否做过类风湿因子、手部X片等相关检查?是否确诊?是否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效果如何?

(2)其他病史:既往史:有无异常?个人史:有无异常?家族史:有无异常?过敏史:有无异常?

4.不详

第二站(3)

1.脉诊

解析:中医脉诊的布指

(1)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指法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

布指:中指定关,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运指 :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5)注意是否为“斜飞脉”或者“反关脉”。

2.三阴交定位, 夹持进针法

三阴交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夹持进针法:(1)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2)押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住针身下段,以针尖端露出0.3~0.5cm为宜;刺手拇、食、中三指指腹夹持针柄,使针身垂直(3)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表面,刺手捻转针柄,押手下压,双手配合,同时用力,迅速将针刺入腧穴皮下。

第二站(4)

支沟, 阳陵泉

支沟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支沟主治:①便秘。②热病。③耳鸣、耳聋、咽喉肿痛、暴喑、头痛等头面五官病证。④肘臂痛,胁肋疼痛,落枕。⑤瘰病。

阳陵泉定位:定位: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阳陵泉主治:主治:①黄疸、口苦、呕吐、胁痛等胆腑病证。②下肢痿痹、膝髌肿痛、肩痛等筋病。③小儿惊风。

心悸 主穴配穴

主穴:内关、神门、郄门、心俞、巨阙。

配穴:阴虚火旺配太溪、肾俞;痰火扰心配尺泽、丰隆;水气凌心配气海、阴陵泉;心脉瘀阻配膻中、膈俞。易惊配大陵;浮肿配水分。

第二站(5)

1.脉诊

解析:中医脉诊的布指

(1)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指法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

布指:中指定关,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运指 :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5)注意是否为“斜飞脉”或者“反关脉”。

2.三阴交定位, 夹持进针法

三阴交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夹持进针法: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押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住针身下段,以针尖端露出0.3~0.5cm为宜;刺手拇、食、中三指指腹夹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表面,刺手捻转针柄,押手下压,双手配合,同时用力,迅速将针刺入腧穴皮下。

第二站(6)

 悬钟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脉诊操作

2:脉诊

解析:中医脉诊的布指

(1)患者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指法

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为宜。

布指:中指定关,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运指 :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3)平息:医生在诊脉时注意调匀呼吸,即所谓“平息”。一方面医生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可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4)切脉时间:一般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5)注意是否为“斜飞脉”或者“反关脉”。

第二站(7)

脉诊(同前)

病史采集: 水肿

第二站(8)

腰痛点定位:在手背,第2、3掌骨间及第4、5掌骨间,腕背侧远端横纹与掌指关节的中点处,一手2穴。

委中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三棱针的操作方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四种。

1.点刺法

操作要点: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针腧穴。②医者戴消毒手套。③使施术部位充血。可先在针刺部位及其周围,轻轻地推、揉、挤、捋,使局部充血。④穴区皮肤常规消毒。⑤医者用一手固定点刺部位,另一手持针,露出针尖3~5mm,对准点刺部位快速刺入,迅速出针。一般刺入2~3mm。⑥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之适量出血或出黏液。⑦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可在点刺部位贴敷创可贴。

2.散刺法(豹纹刺)

操作要点: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针腧穴。②医者戴消毒手套。③穴区皮肤常规消毒。④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由病变外缘呈环形向中心部位进行点刺。一般点刺10~20针。⑤点刺后,可见点状出血,若出血不明显,可加用留罐法以增加出血量,放出适量血液(或黏液)。⑥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施术部位面积较大时,可以敷无菌敷料。

3.刺络法

操作要点:①选择适宜的体位,确定血络。②医者戴消毒手套。③使血络充盈:肘、膝部静脉处放血时,一般要捆扎橡皮管。将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的上端(近心端),以使血络怒张显现。其他部位则不方便结扎,为使血络充盈,也可轻轻拍打血络处。④将血络处皮肤严格消毒。⑤一手拇指按压在被刺部位的下端,使血络位置相对固定,一手持针,对准针刺部位,顺血络走向,斜向上与之呈45°左右刺入,以刺穿血络前壁为度,一般刺入2~3mm,然后迅速出针。⑥根据病情需要,使其流出一定量的血液。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⑦松开橡皮管,待出血自然停止。⑧以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并以75%酒精棉球清除针处及其周围的血液。

4.挑刺法

操作要点:①选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待针腧穴。②医者戴消毒手套。③局部皮肤严格消毒。④挑破表皮,挑断皮下纤维组织:医者一手按压进针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之紧绷固定,另一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l~2mm,随即倾斜针身挑破表皮,使之出少量血液或黏液。也可再刺入2~5mm,倾斜针身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纤维组织。⑤出针,用无菌敷料覆盖创口。

第二站(9)

胆绞痛

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胆俞、日月。

配穴:肝胆气滞配太冲、丘墟;肝胆湿热配内庭、阴陵泉;蛔虫妄动配迎香透四白。

操作:毫针泻法。日月、胆俞注意针刺方向,勿深刺

第二站(10

1.脉诊:同前

2.问诊:一次性意识障碍,伴言语不利六天

3.天枢指切,太冲捻转

天枢指切进针:天枢穴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②押手固定穴区皮肤,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掐固定腧穴处皮肤;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夹持针柄;④刺入,将针身紧贴押手指甲缘快速刺入。

太冲捻转:太冲:在足背,第 1、2 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根据捻转力度的强弱、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并结合捻转用力的方向, 区分捻转补泻手法。 (1)补法 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②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结合拇指向 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③反复捻转。④操作时间短。 (2)泻法 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②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结合拇指向 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③反复捻转。④操作时间长

第二站(11

46号题:

1、脉诊的演示及临床意义(同上)

2、腰痛点、委中穴定位、三棱针操作(同上)

3、小儿,4岁,发热、口疱疹问诊

4、一个晕厥的穴位主治功能。

主穴:水沟、百会、内关、足三里。

配穴:虚证配气海、关元,实证配合谷、太冲。

分享即可查看全文
  • 若遇问题或想要领取(打印版)资料
  • 请扫描二维码,联系你的专属老师
  • 老师微信:
获取验证码

立即登录 返回页面

有账号!密码登录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关闭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