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知识点

1.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的区别:

①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而是既有调查研究,又有计划、组织评价的系统干预活动。

②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从而防止疾病,增进健康,不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时间的中心任务服务。

③融合了医学科学、行为科学、传播科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2.人类行为的概述

行为

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引起的反应,包括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美国心理学家伍得渥斯提出了著名的S—0—R行为,表示式即刺激—有机体—行为反应

构成要素

行为主体:

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所指向的目标

行为环境: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及所应用的工具

行为结果: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的影响

分类

本能行为:由人的生物性所决定,是人类的最基本行为,如摄食行为、性行为、躲避行为、睡眠等

社会行为: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其造就机构来自社会环境,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确立的

发展过程

①被动发展阶段:在0~3岁内,此阶段的行为主要靠遗传和本能的力量发展而成,如婴儿的吸吮、抓握、啼哭等行为

②主动发展阶段:在3~12岁内,此阶段的行为有明显的主动性,其主要表现为爱探究、好攻击、易激惹、喜欢自我表现等。如5岁问为什么

③自主发展阶段:自12~13岁起延续至成年,此阶段人们开始通过对自己、他人、环境、社会的综合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

④巩固发展阶段:巩固发展阶段在成年后,持续终生,此阶段的行为已基本定型,但由于环境、社会及个人状况均在不断变化,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加以不断的调整、完善、充实和提高

 

3.健康相关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

1.特点:有利性、规律性、和谐性、一致性、适宜性

2.类型:

①日常健康行为:指日常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如合理营养、充足睡眠、适量运动等

②避开有害环境行为:指避免暴露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有害健康的危险因素,如离开污染环境、积极应对各种紧张生活事件等

③戒除不良嗜好行为:指自觉抵制、戒除不良嗜好的行为,如戒烟、不酗酒、不滥用药物等

④预警行为: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事件的预防性行为及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驾车使用安全带、事故后的自救和他救行为等

⑤保健行为:指有效、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如定期体检、预防接种、患病后及时就医、遵医嘱等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

1.特点:危害性、明显和稳定性、习得性

2.类型:

①日常危害健康行为指日常生活、职业活动中危害健康的行为习惯,如吸烟、酗酒、缺乏体育锻炼等

②致病性行为模式:指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如A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C型行为模式与肿瘤的发生有关等

③不良疾病行为:指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患病到疾病康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利于健康、疾病康复的行为,如瞒病、恐病、讳疾忌医、不遵医嘱等

④违规行为:指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并危害健康的行为

 

4.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

知信行模式

“知”为知识、学习,“信”为信念、态度,“行”为行为、行动。知信行模式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的产生和改变是目标;其中关键步骤是确定信念,改变态度

健康信念模式

人们要采取某种促进健康行为或戒除某种危害健康行为,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认识

①认识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及严重性

②认识到采取某种行为或戒除某种行为的困难及益处

③对自身采取或放弃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

 

5.健康传播的基本概念

传播

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的信息过程

传播的要素

传播者、受传者、信息与讯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

传播的分类

①人际传播:又称亲身传播,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共享信息的最基本传播形式

②群体传播

③大众传播

④组织传播:现代社会中,组织传播已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即公共关系学

⑤自我传播

 

6. 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因素与对策

传播者

是主体,对信息具有收集、制作、传递、处理、评价等职能

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树立良好的形象

②收集、选择对受者有价值的信息

③确保信息的准确、鲜明、生动、易懂、适用

根据受者的特点,选择正确的传播渠道

⑤及时了解受者对信息的反应及传播效果,不断调整传播行为

信息

健康信息是健康传播者传递的内容,同样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因此,健康信息应具有以下特点:符号通用、易懂;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

传播途径

1.常用的健康传播途径: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形象传播;电子媒介传播

2.选择传播途径的原则:准确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速度快原则;经济性原则

受者

1.心理特点:受者普遍存在着”四求”的心理,即求真、求新、求短、求近

2.对信息的选择性: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3.受者的动机:包括消遣、填充时间、寻找情报、解决疑难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

环境

自然环境:如传播活动的地点、场所、距离、光线、温度、环境布置等

社会环境:如社会经济状况、文化习俗、社会规范、政策法规等

 

7.①高可变性行为是:①正处在发展时期或刚刚形成的行为;②与文化传统或传统的生活方式关系不大的行为;③在其它计划中已有成功改变实例的行为;④社会不赞成的行为。

低可变性行为是:①形成时间已久的行为;②深深植根于文化传统或传统的生活方式之中的行为;③既往无成功改变实例行为。

 

8.教育诊断:主要分析三类因素,即倾向因素,包括知识、信念、态度和价值观;促成因素,包括保健设施、医务人员、诊所、医疗费用、交通工具、个人保健技术及相应的政策法规等;强化因素,主要来自社会的支持、同伴的影响和领导、亲属以及保健人员的劝告等。

 

9.健康教育计划与干预

确定优先项目

遵循重要性和有效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优先考虑对人群健康威胁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社区稳定影响较大的健康问题

有效性原则:优先考虑通过健康教育干预能有效改善的健康问题

确定计划目标

目的和目标是计划存在与效果评价的依据。

目的是指在执行某项计划后预期达到的最终结果;目的具有宏观性、远期性,一般用文字表述

目标是目的的具体体现,用指标描述,具有可测量性。计划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确定干预方案

内容包括:目标人群、干预策略、干预活动的内容、方法、日程及人员培训、评价计划等

 

10.患者健康教育

分类及内容

患者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门诊教育

随访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有复发倾向的慢性疾病病人

住院教育主要包括入院教育、病房教育、出院教育

门诊教育:根据不同季节、地域,侧重于常见疾病的防治教育

主要包括:候诊教育、随诊教育、咨询教育、健康教育处方

实施程序

评估教育需求、确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实施教育计划、评价教育效果

 

11. 医院健康教育:又称临床健康教育或患者健康教育,是以病人为中心,针对到医院接受医疗保健务的患者个体及其家属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其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身心康复。

 

12.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13.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①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②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③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化脓毒血症迁徙灶);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污染)的感染。

新生儿经母体产道时获得的感染。

⑤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14.不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

①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②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h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④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15.细菌定植的条件:必须具有黏附力;必须有适宜的环境;必须有相当的数量。

 

16.微生态失衡

原位菌群失调

原位菌群失调可分为三度

一度失调:临床上称之为可逆性失调

二度失调:多表现为慢性腹泻(肠炎)、肠功能紊乱及慢性咽喉炎、口腔炎、阴道炎等,临床常称为比例失调

三度失调:表现为急性重病症状,如难辨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白假丝酵母菌、绿脓杆菌和葡萄球菌等都可能成为三度失调的优势菌

移位菌群失调

最严重的微生态失衡,其原因多为不适当地使用抗生素

 

17.医院感染中的常见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革兰氏阳性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凝固酶阳性的金葡菌是人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的皮肤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在人群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带菌状态相当普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手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从有损伤的皮肤黏膜侵入,或食入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食物或吸入染菌尘埃致病;有活动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有大量该菌定制的病人可排除大量细菌,是导致院内感染的主要感染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全身各系统均可引起感染性疾病

铜绿假单胞菌

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属于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本菌普遍存在,而在潮湿环境尤甚;铜绿假单胞菌是存在于人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假单胞菌;感染通常发生于医院内,洗涤槽、防腐溶液和贮尿容器中常可发现这种细菌,通过医护人员可将病菌传给病人,特别在灼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重要的医院内病原菌;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原因

大肠埃希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水和土壤中,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是条件致病菌;常引起的感染主要是泌尿道、腹腔、胆道、血液等部位感染;可通过病人之间及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的接触或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如安置尿管、静脉置管等引起感染

肺炎克雷伯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在于自然界水与土壤中,也是人和动物肠道和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易在病人的上呼吸道定植,是ICU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它可以通过医护人员的手传播;该菌可引起呼吸道、泌尿道、手术切口及血液的感染

 

18.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医疗物品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黏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接触黏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致病微生物不得检出;接触皮肤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0CFU/g,致病微生物不得检出

消毒液

定期测定消毒液中的有效成分,应符合规定的含量;使用中的消毒液含菌量≤100CFU/ml,致病微生物不得检出

压力蒸气灭菌

化学监测法是利用化学指示卡或化学指示胶带在121、20分钟或130℃、4分钟后颜色或性状改变来判定灭菌是否合格

紫外线消毒

将紫外线强度计置于紫外线灯管的正中垂直1m处,开灯照射5分钟后判断结果:普通30W新灯管辐射强度≥90μW/cm2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管辐射强度≥70μW/cm2为合格

 

19.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①接触患者的血液、液体和分泌物后;②接触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③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后;④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20.外科手消毒注意事项:①外科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先洗手,后消毒;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②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包括假指甲)和手表,修剪指甲时要求长度不超过指尖,保持指甲周围组织的清洁。③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始终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涂抹消毒剂并揉搓、流水冲洗、无菌巾擦干等都应从手部开始,然后再向前臂、上臂下1/3进行。④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或者一次性使用;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清洁与消毒。⑤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肥皂(皂液)清洁双手。

 

21.黏膜消毒

会阴部及阴道

1.先用5000mg/L碘附皂液棉球依次擦洗大、小阴唇、两侧大腿内侧上1/3,会阴及肛门周围,做备皮处理后用5000mg/L碘附液棉球涂擦外阴,待碘液完全干燥后(约需3~5min)同上法再次涂擦消毒

2.子宫切除手术前一天晚上用有效碘250mg/L的碘附或5000mg/L醋酸氯己定溶液擦洗阴道一次,手术前2h重复擦洗一次,阴道冲洗消毒用含有效碘250mg/L或醋酸氯己定水溶液消毒

3.氧化电位水冲洗消毒

口腔和咽部

1.取含有效碘500mg/L的碘附液或1 %过氧化氢液含漱消毒。也可用氧化电位水含漱

2.过氧化氢溶液、复方硼酸溶液等漱口,用含5000mg/L有效碘的碘附或硝酸银溶液局部涂抹

新生儿脐带

碘酊和75%乙醇处理,也可用含5000mg/L有效碘的碘附处理

 

22.医院环境的分类及空气卫生学标准

环境类别

范围

标准(CFL/cm3

I类

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10

Ⅱ类

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200

Ⅲ类

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化验、普通病房和诊室

≤500

IV类

传染科和病房

 

 

 

 

23.隔离种类及措施

严密隔离

1.适用于经飞沫、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如霍乱、鼠疫等。凡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传染病均需采取严密隔离。非典型肺炎也须采取严密隔离

2.主要措施:①病人应住单间病室,通向过道的门窗须关闭。室内用具力求简单、耐消毒,室外门上挂有明显隔离标志,禁止探视、陪护及病人出病室;②接触病人时必须戴帽子、口罩、穿隔离衣和隔离鞋,必要时戴手套,消毒措施必须严密;③病人的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须严格消毒处理;④污染敷料装袋标记后进行焚烧处理;⑤病室内空气及地面用消毒液喷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天1次

呼吸道隔离

1.适用于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结核、百日咳、流脑等

2.主要措施:①同一病原体感染者可住同一病室,有条件时尽量使隔离病室远离其他病室;②通向过道的门窗须关闭,病人离开病室时需戴口罩;③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需戴口罩,并保持口罩干燥,必要时穿隔离衣;④为病人准备专用的痰杯,口、鼻分泌物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丢弃;⑤病室内空气用消毒液喷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天1次

肠道隔离

1.适用于由病人的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了食物或水源而引起传播的疾病,如伤寒、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等。肠道隔离切断粪-口传播途径

2.主要措施:①不同病种病人最好分室居住,如同居一室,须做好床边隔离,每张病床应加隔离标记,病人之间不可互换物品,以防交叉感染;②接触不同病种病人时需分别穿隔离衣,接触污物时戴手套;③病室应有防蝇设备,并做到无蟑、无鼠;④病人食具、便器各自专用,严格消毒,剩余食物及排泄物均应消毒处理后才能排放;⑤被粪便污染的物品要随时装袋,做好标记后送消毒或焚烧处理

接触隔离

1.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

2.主要措施:①病人应住单间病室,不许接触他人;②接触病人时需戴帽子、口罩、手套、穿隔离衣,医务人员的手或皮肤有破损时应避免接触病人,必要时戴手套;③凡病人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床单、被套、衣物、换药器械均应先灭菌,然后再进行清洁、消毒、灭菌;④被病人污染的敷料应装袋,做好标记后送焚烧处理

血液-体液隔离

1.适用于预防直接或间接接触血液和体液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等

2.主要措施:①同种病原体感染者可同室隔离,必要时单人隔离;②若血液和体液可能污染工作服时需穿隔离衣;③接触血液和体液时应戴手套;④注意洗手,若手被血液和体液污染或可能污染时,应立即用消毒液洗手,护理另一个病人前也应洗手;⑤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品,应装袋做好标记后送消毒或焚烧;⑥严防被采血或注射针头等利器刺伤,病人用过的各种针头应放入防水、防刺破、有标记的容器内,直接送焚烧处理;⑦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室内表面物品,立即用消毒液擦拭或喷洒;⑧探视及陪护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昆虫隔离

1.适用于以昆虫为媒介而传播的疾病,如疟疾、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回归热等

2.隔离的措施:①痢疾、乙型脑炎主要由蚊子传播,所以病室内应有纱窗、纱门、蚊帐或其他防蚊设施。②斑疹伤寒、回归热由虱子传播,病人入院时要灭虱处理,沐浴更衣,换下的衣物须灭虱处理。③流行性出血热由螨传播,病人入院时要沐浴更衣,换下的衣物须煮沸或高压蒸汽灭螨处理

保护性隔离(反向隔离)

1.适用于抵抗力低下或极易感染的病人,如早产儿及严重烧伤、白血病、脏器移植、免疫缺欠等病人

2.主要措施:①设专用隔离室,病人住单间病室隔离;②凡是进入病室人员,应穿、戴灭菌后的隔离衣、帽子、口罩、手套及拖鞋;③接触病人前、后或护理另一位病人前均要洗手;④凡患呼吸道疾病或咽部带菌者,包括医务人员,均应避免接触病人;⑤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不得带人隔离区;⑥病室内空气、地面、家具等均应严格消毒并通风换气;⑦探视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24.特殊病原菌的感染途径及消毒

甲肝、戊肝

传播途径以粪-口传播;消毒方法:煮沸30分钟,或者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废弃物焚烧

乙、丙、丁型肝炎

血液传播。消毒方法:含氯消毒剂等中水平以上的消毒剂。新生儿乙肝主要垂直传播;预防乙肝最佳措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

艾滋病

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消毒方法:含氯消毒剂溶液(含有效氯1000mg/L)或0.5%过氧乙酸溶液作用15~30分钟

结核病

可通过呼吸道(最多)、消化道等传播

含氯消毒剂及过氧乙酸浸泡,焚烧,或者1%过氧乙酸作用30~60分钟进行消毒。不耐热,60度15分钟或70度3分钟可杀灭。结核杆菌细胞壁含大量脂类,对消毒剂抵抗力强,只能用高、中效消毒剂。飞沫传播,空气隔离预防

 

25.管理

概念

是管理者协调人及其他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基本特征

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具有普遍性和共性)和社会属性(具有其特殊性和个性);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强调管理的实践性);管理的普遍性与目的性

职能

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其中心任务是确定组织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案

组织职能:是管理的重要职能;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是:①设计组织结构。②明确相应的职责、任务和权力。③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

人员管理:是管理的核心职能

领导职能:用手段和方法对个人、集体施加影响力

控制职能:是管理过程的关键职能,贯穿于活动的始终

 

26.计划的概述

实质

就是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要做好计划工作,必须解决”5W1H问题”,即预先决定做什么(what)、论证为什么要做(why)、确定何时做(when)、何地做(where)、何人做(who)以及如何做(how)。计划工作的核心是决策

类型

长期计划:又称为规划,时间一般在5年以上;一般由高层管理者制定。中期计划:介于长期和短期计划之间,一般为1~5;一般由中层管理者制定;短期计划:时间一般不超过1年;由基层管理者制定

原则

系统性原则;重点原则;创新原则;弹性原则;可考核性原则

 

27.时间管理

概念

指在时间消耗相等的情况下,为提高时间利用率和有效性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基本程序

评估;计划;实施;评价

方法

1.ABC时间管理法:由莱金提出,人们应该将其各阶段目标分为ABC三个等级

A级为最重要且必须完成的目标

B级为较重要很想完成的目标

C级为不太重要可暂时搁置的目标

2.四象限时间管理法: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事情分成两个维度,一方面是按重要性排序,另一方面是按紧迫性排序,然后把所有事情纳入四个象限,按照四个象限的顺序灵活而有序地安排工作

3.记录统计法:通过记录和总结每日的时间消耗情况,以判断时间耗费的整体情况和浪费状况,分析时间浪费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节约时间

4.拟定时间进度表

5.区域管理法

 

28.决策

概念

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解决当前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从确定行动目标到拟定、论证、选择和实施方案的整个活动过程

类型

1.按决策的重要性划分

战略决策:具有全局性、长期性与战略性,解决的是“干什么”的问题。②战术决策: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

2.按决策的重复性划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3.按决策条件的确定性划分

分为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以及风险型决策

4.根据决策的主体不同划分:分为个人决策与团体决策

步骤

确立问题:是决策的前提,是确定目标的基础

②确定目标:目标是决策的方向,决策目标确定后,可依据价值准则来对目标进行判定。常用的价值指标有三类: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③拟订方案: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经验,二是创造

④方案评估

⑤方案选择

⑥方案实施

⑦追踪评价

 

29.组织文化

概念

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群体意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习惯的总和,属于管理的软件范围

特点

文化性:是组织文化区别于组织其他内容的根本点,也是最明显、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综合性;整合性;自觉性;实践性

 

30.人员管理基本原则:职务要求明确原则;责、权、利一致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用人之长原则;系统管理原则。

 

31.护理人员编排

编设原则

满足病人护理需要原则:病人的护理需要,是编设护理人员数量结构的主要依据;合理结构原则;优化组合原则;经济效 能原则;动态调整原则

比例定员计算法

医院高级、中级、初级员工的比例:一级医院为1:2:8~9;二级医院为1:3:8;三级医院为1:3:6。病床与工作人员之比:①3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按1:1.30~1:1.40计算;②300~500张床位的医院,按1:1.40~1:1.50计算;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按1:1.60~1:1.70计算。各类人员的比例:①卫生技术人员占医院总编设的70%~72%,其中护理人员占50%,医师占25%,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占25%;②行政管理和工勤人员占总编设的28%~30%,其中行政管理人员占总编设的8%~10%

排班的基本原则与类型

以病人需要为中心确保24小时连续护理;掌握工作规律;人员结构合理;保持公平原则;有效运用人力资源。类型:集权式排班、分权式排班、自我排班

 

32.领导

概念

领导: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下属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领导者必须有下属或追随者;领导者应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下属而达到组织的目标。领导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和客观环境四个要素组成

领导的作用

指挥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

领导的权力

用人权、决策权、指挥权、经济权、奖罚权

领导理论

1.领导作风理论:专权型、民主参与型、自由放任型

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又称情景领导理论,它认为最有效的领导风格应随着员工“成熟度”的变化而变化。领导的行为应按下列程序逐步推移:高工作与低关系—高工作与高关系—低工作与高关系—低工作与低关系

 

33.授权的原则:视能授权、合理合法、监督控制、权责对等。

 

34.协调

含义

从词面上看就是协商、调和之意。协调的本质,在于解决各方面的矛盾,使整个组织和谐一致,使每一个部门、单位和组织成员的工作同既定的组织目标一致

作用

减少内耗、增加效益的重要手段

增强组织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原则

目标导向

勤于沟通

利益一致

整体优化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要求

及时协调与连续协调相结合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调动当事者的积极性

公平合理;相互尊重

 

35.控制工作

控制的类型

按控制的业务范围不同,可分为技术控制、质量控制、资金控制、人力资源控制等

按控制的时间不同,可分为日常控制、定期控制

按控制内容的覆盖面不同,可分为专题控制、专项控制和全面控制

按管理者控制和改进工作的方式不同,可分为间接控制和直接控制等

依据纠正偏差措施的作用环节不同,控制可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

有效控制的特征

明确的目的性;信息的准确性;反馈的及时性;经济性;灵活性;适用性;标准合理性;战略高度;强调例外;多重标准;纠正措施

控制的原则

与计划相一致的原则;同组织文化相匹配的原则;控制关键点原则;直接控制原则;标准合理性原则;追求卓越原则

控制的基本过程

建立标准:标准是评定工作成绩的尺度,是用以衡量实际成果与预计状况之偏差的依据和基础;衡量绩效

纠正偏差:是控制的关键,偏差包括已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两种

控制的基本方法

预算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目标控制

 

36.质量管理:是对确定和达到质量所必需的全部职能和活动的管理。可分为基础质量管理、环节质量管理、终末质量管理。

 

37.PDCA管理循环就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来进行质量管理,并循环不止进行下去的一种管理工作程序,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又称戴明循环。

 

38.医疗事故分级

一级医疗事故

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

二级医疗事故

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三级医疗事故

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

四级医疗事故

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39.护理质量评价的内容

护理人员

基本素质评价;行为过程评价;行为结果评价;综合评价

临床护理活动

基础质量评价:即要素质量评价,主要着眼于评价执行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包括组织机构、设施、仪器设备以及护理人员素质等;环节质量评价;终末质量评价

 

40.专科护理管理

特点

专业性强、操作复杂、高新技术多

内容

疾病护理;专科一般诊疗技术

措施

1.疾病护理管理遵循原则:科学性和先进性;适应性和可行性;以病人为中心;2.专科诊疗技术管理:重点抓好技术培训和技术规程建设。专科护理技术培训:是专科护理管理的重点;制定各项专科诊疗技术规程

 

获取验证码

立即登录 返回页面

有账号!密码登录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关闭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