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知识点

151.四海:为髓海,膻中为气海,为水谷之海,冲脉为血海。

152.气街:气在者,止之于。气在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者,止之于气街

153.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说明病理变化。(2)指导辨证归经。(3)指导针灸治疗

154.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155.十四经穴: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

156.经外奇穴:是指未归属于十四经穴范围,但有同定名称和位置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

157.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2).远治作用—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3)特殊作用。

158.手三阴经共同主治:胸部病

159.手三阳经共同主治:咽喉病热病

160.足三阳经共同主治:侧头耳病胁肋胆病

161.足三阴经共同主治:腹部病

162.中府:手太阴肺经募穴

163.尺泽:手太阴肺经合穴,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164.孔最:手太阴肺经郄穴,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165.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166.太渊:手太阴肺经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可以用治无脉症

167.鱼际:手太阴肺经荥穴,特殊主治:小儿疳积

168.手阳明大肠经

经脉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69.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原穴

特殊主治:经闭、滞产。是面口五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170.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合穴

特殊主治:高血压

171.迎香(手足阳明交会穴)特殊主治:胆道蛔虫症

172.足阳明胃经

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73.地仓(手足阳明阳跷脉交会穴):可向迎香颊车穴透刺

174.乳中: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标志。

175.天枢(大肠募穴)特殊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176.梁丘(郄穴)特殊主治:急性胃痛,乳痈,乳痛。

177.足三里(合穴犊鼻穴下3寸

特殊主治:下肢痿痹;乳痈;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178.条口:犊鼻穴下8寸。特殊主治:肩臂痛。

179.丰隆(络穴)特殊主治:咳嗽痰多

180.足太阴脾经

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81.隐白(井穴)特殊主治:月经过多,崩漏。

182.太白(输穴原穴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特殊主治:体重节痛。

183.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184.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孕妇不宜针。特殊主治:阴虚诸证。

185.手少阴心经

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86.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特殊主治:瘰疬。

187.阴郄:郄穴。特殊主治:骨蒸盗汗;吐衄血等血证。

188.少府(荥穴)主治:①心悸,胸痛;②阴痒,阴痛;③痈疡;④小指挛痛。

189.手太阳小肠经

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90.少泽(井穴):在手指,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191.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特殊主治:癫狂痫,疟疾

192.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193.大抒:八会穴之骨会

194.委中(合穴)在膝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195.飞扬(络穴)特殊主治:头痛,目眩;痔疾。

196.三棱针放血疗法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等作用。凡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均可应用。

197.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延年益寿

198.透天凉临床适用于实热火邪痰热内盛所致的中风闭证、癫狂、热痹、痈肿、丹毒、咽喉肿痛、齿痛、口臭、聤耳、腹痛、痢疾、高热等实热证。

199.烧山火临床适用于脾肾阳虚、沉寒痼结、阳气衰微等所致的中风脱证、瘫痪、痿证、寒湿痹证、腹痛、腹泻、阳痿、遗精、内脏下陷等虚寒证。

200.平补平泻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施行缓慢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

201.开阖补泻:①泻法:缓慢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压针孔或缓按针孔。

②补法:快速出针,出针后疾按针孔,用押手按揉针孔片刻。

202.呼吸补泻:①泻法:患者吸气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患者吸气时行针呼气时出针

②补法:患者呼气时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患者呼气时行针吸气时出针

203.①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此外,附近有重要器官血管的腧穴也可选用本法。

②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③舒张进针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④提捏进针法:本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204.进针方法包括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管针进针等方法。

205.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上肢内侧(手三阴经)

前缘—手太阴肺经

中缘—手厥阴心包经

后缘—手少阴心经

上肢外侧(手三阳经)

前缘—手阳明大肠经

中缘—手少阳三焦经

后缘—手太阳小肠经

下肢外侧(足三阳经)

前缘—足阳明胃经

中缘—足少阳胆经

后缘—足太阳膀胱经

下肢内侧(足三阴经)

前缘—足太阴脾经

中缘—足厥阴肝经

后缘—足少阴肾经

足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206.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

作用、临床意义

任脉

任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

督脉

督领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

冲脉

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或“血海”

带脉

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

维系全身阴经,主一身之

阳维

维系全身阳经主一身之表

阴跷脉

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司眼睑开合)

阳跷脉

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司眼睑开合)

207.针灸治疗作用:①疏通经络。②调和阴阳。③扶正祛邪

208.手太阴络脉的病证实证为手部腕侧锐骨和掌中发热;虚证为呵欠频作,小便失禁或频数。

209.按经配穴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210.提插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

211.捻转法:针体进入穴位一定深度以后,通过拇、食指来回旋转捻动,反复交替而使针体转动。

212.循法:进针前后,用手指沿着针刺穴位所属经脉的循行路线,或穴位上下左右,轻轻地循按或叩打。

213.弹法:是以手指弹叩穴位,或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以促进经络气血充实的方法。

214.刮法:是指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以指甲刮动针柄的方法。

215.摇法:是摇动针柄以行气或出针泻实的方法。

216.飞法:是用拇、食两指在针柄搓捻,一搓一放一合一张,连续数次,如飞鸟展翅之状的辅助针刺手法。

217.震颤法:是进针后使针在穴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一种辅助手法。颤动的速度快,振幅小,力度均匀,是一种微弱温和的刺激。

218.五输穴

六阴经

(木)

(火)

(土)

(金)

(水)

肺(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心包(相火)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心(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脾(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肝(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肾(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六阳经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大肠(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三焦(相火)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小肠(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胃(土)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胆(木)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膀胱(水)

至阴

足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219.原穴、络穴

经脉

经脉

手太阴肺经

太渊

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偏历

手厥阴心包经

大陵

内关

手少阳三焦经

阳池

外关

手少阴心经

神门

通里

手太阳小肠经

腕骨

支正

足太阴脾经

太白

公孙

足阳明胃经

冲阳

丰隆

足厥阴肝经

太冲

蠡沟

足少阳胆经

丘墟

光明

足少阴肾经

太溪

大钟

足太阳膀胱经

京骨

飞扬

220.背俞穴、募穴

六脏

俞穴

募穴

六腑

俞穴

募穴

肺俞

中府

大肠

大肠俞

天枢

心包

厥阴俞

膻中

三焦

三焦俞

石门

心俞

巨阙

小肠

小肠俞

关元

脾俞

章门

胃俞

中脘

肝俞

期门

胆俞

曰月

肾俞

京门

膀胱

膀胱俞

中极

221.八脉交会

经属

八穴

通八脉

足太阴

公孙

冲脉

手厥阴

内关

阴维

足少阳

足临泣

带脉

手少阳

外关

阳维

手太阳

后溪

督脉

足太阳

申脉

阳跷

手太阴

列缺

任脉

足少阴

照海

阴跷

222.八

章门

足厥阴肝经

筋会

阳陵泉

足少阳胆经

中脘

任脉

太渊

手太阴肺经

气会

膻中

任脉

大抒

足太阳膀胱经

膈俞

足太阳膀胱经

绝骨

足少阳胆经

223.

经脉

郄穴

经脉

郄穴

手太阴肺经

孔最

手阳明大肠经

温溜

手厥阴心包经

郄门

手少阳三焦经

会宗

手少阴心经

阴郄

手太阳小肠经

养老

足太阴脾经

地机

足阳明胃经

梁丘

足厥阴肝经

中都

足少阳胆经

外丘

足少阴肾经

水泉

足太阳膀胱经

金门

阴维脉

筑宾

阳维脉

阳交

阴跷脉

交信

阳跷脉

跗阳

224.下合穴

六腑

大肠

小肠

三焦

膀胱

下合穴

足三里

上巨虚

下巨虚

委阳

委中

阳陵泉

225.交会穴: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的经脉交会部位的腧穴

226.迎随补泻法,可调和营卫运行的有余或不足,故能治疗血气壅滞,经脉不通等病。

227.劳宫(荥穴)直刺0.3~0.5寸。为急救要穴之一。可灸。

228.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特殊主治:中风,眩晕,癫狂痫,热病。

229.昆仑(经穴)特殊主治:滞产

230.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

231.至阴(井穴)特殊主治:胎位不正,滞产

232.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

233.足少阴肾经

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234.涌泉(井穴)特殊主治:小儿惊风;咯血,奔豚气

235.太溪(原穴输穴)特殊主治:便秘

236.阴谷(合穴)屈膝,腘窝内侧,腘横纹上,半腱肌肌腱外侧缘。

237.瘢痕灸:又名化脓灸。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238.手厥阴心包经

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239.曲泽(合穴)特殊主治:热病中暑

240.郄门(郄穴)特殊主治:咯血呕血衄血

241.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242.劳宫(荥穴)特殊主治:鹅掌风

243.无瘢痕灸:又名非化脓灸。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244.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245.关冲(井穴)特殊主治:热病,心烦。

246.支沟(经穴)特殊主治:便秘瘰疬

247.隔姜灸:本法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病

248.足少阳胆经

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249.率谷:特殊主治:小儿急、慢惊风

250.风池: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251.肩井:特殊主治: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

252.日月(胆募穴):在胸部,第7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第7肋间隙。

253.阳陵泉:特殊主治:膝肿痛,下肢痿痹、麻木,小儿惊风。

254.足临泣(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

255.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

256.足少阳胆经

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257.太冲(输穴原穴)特殊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

258.期门(肝募穴)在胸部,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259.隔盐灸:本法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260.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髁、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261.长强(络穴)特殊主治:癫狂痫,腰痛。

262.隔附子饼灸:本法有温补肾阳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病证。

263.任脉

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264.关元(小肠募)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265.气海(肓之原)特殊主治: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

266.太阳:特殊主治:①头痛;②目疾;③面瘫面痛

267.腰痛点:在手背,当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当腕背侧远端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2穴,左右共4穴。

268.百虫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3寸,即血海上1寸。

269.进针方法包括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管针进针等方法。

270.弹法包括:①弹叩穴位法。②弹针柄法。

271.毫针补泻手法包括: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烧山火,透天凉。

271.灸法的作用:①温经散寒。②扶阳固脱。③消瘀散结。④防病保健。

272.艾炷灸分为:直接灸、间接灸;实按灸分为:太乙针灸雷火针灸

273.拔罐法的临床应用:①单罐法。②多罐法。③留罐法。④闪罐法。⑤走罐法。⑥针罐法。⑦药罐法。

274.拔罐法的作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清热降火、解毒泄浊、吸毒拔脓、祛腐生新、扶正固本等。

275.三棱针法:①点刺法。②散刺法。③刺络法。④挑刺法。

276.温和灸多用于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于急性病

278.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279.针灸治疗作用:①疏通经络。②调和阴阳。③扶正祛邪。

280.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①辨证与辨经结合。②辨病与辨证结合。③调神与调气并重。④各用其宜与杂合以治。

281.五输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282.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络穴除可治疗其络脉的病证外,由于十二络脉具有加强表里两经联系的作用,因此,又能治疗表里两经的病证。

283.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背腰部,又称为“俞穴”。

284.八脉交会穴既可以治疗所在经脉的病证,也可以治疗所相通奇经的病证,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285.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位于胸腹部,又称为“腹募穴”。

286.阴经之原穴,即是五输穴中的输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阴经以输为原”。

287.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即另置一原。

288.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的经脉交会部位的腧穴。具有主治范围广泛的作用特点。

289.外感头痛—祛风通络止痛—以督脉及手太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太阳阿是穴风池列缺

290.内伤头痛—疏通经络,清利头窍—以督脉及头局部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

291.中风为主要病因:

①中经络—醒脑调神,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②中脏腑—醒脑开窍,启闭固脱—取手厥阴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

292.眩晕实证—治法:平肝潜阳、和胃化痰—取督脉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内关

293.月经先期治法—清热调经—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血海三阴交

294.痛经

实证—散寒行气,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中极次髎

虚证—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295.瘾疹—疏风和营—以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膈俞曲池合谷血海委中

296.目赤肿痛—疏风清热,消肿止痛—取局部穴位及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合谷太冲风池睛明太阳

297.晕厥—苏厥醒神—以督脉及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百会中冲涌泉

298.肥胖症—祛湿化痰,通经活络—取手足阳明经足太阴经穴为主

处方:中脘天枢大横水分曲池丰隆阴陵泉三阴交

299.戒烟综合征—宣肺化痰,宁心安神—取督脉和手太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处方:百会尺泽丰隆神门甜美穴(列缺与阳溪连线的中点)

300.戒酒综合征—调和脾胃,宁心安神—取督脉及脾胃的背俞穴为主。

处方:百会神门脾俞胃俞足三里

获取验证码

立即登录 返回页面

有账号!密码登录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关闭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