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知识点

1.五脏分阴阳:心肺属阳,心属阳中之阳的太阳;肺属阳中之阴的少阴。肝、脾、肾属阴,肝属阴中之阳的少阳;肾属阴中之阴的太阴;脾属阴中之至阴

2.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为总则。

阴阳偏盛——泻其有余(实者泻之)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3.确立治则治法

①以相生规律确定治则: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②以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4.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5.心(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1)主要生理功能:①主血脉: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②藏神

(2)生理特性:①心主通明:心神以清明为要。②心为阳脏:主阳气,心脉以通畅为主。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时为夏。

6.三焦的生理功能:(1)六腑三焦:①通行诸气。②运行水液

(2)部位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7.肝与脾的关系:疏泄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统血的相互协调。

8.气的生理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

9.宗气功能: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推动呼吸—与呼吸语言发声有关。贯注心脉—推动血行—与气血运行心搏的力量及节律有关。沿三焦下行与脐下丹田—资先天元气

10.卫气分布: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内至胸腹脏腑,外而皮肤肌腠,布散全身。功能: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

11.津液的输布:津液的输布主要是依靠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

津液的排泄:津液的排泄主要通过排出尿液和汗液来完成。除此之外,呼气和粪便也将带走一些水分。因此,津液的排泄主要与的生理功能有关。

1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13.十二经脉的四肢分布: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14.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任主胞胎”;冲脉“十二经脉之海”或“五脏六腑之海”。

15.经脉的生理作用: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作用

16.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易伤阳气。②湿性重浊。③湿性黏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17.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重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18.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19.饮食不节:即饮食失于节制。如过饥过饱,或饥饱无常,均可影响健康,导致疾病发生。

饮食不洁:是指因食用不卫生或陈腐变质或有毒的食物而成为致病因素。

20.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①正虚感邪而发病。②正虚生邪而发病。③正气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21.合病与并病:合病指初起时两经或两经以上同时受邪而发病。

并病指感邪之后某一部位的证候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的病证。

22.阴盛格阳:寒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由于排斥阳气于外,可在原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等寒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又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故称为真寒假热证。

阳盛格阴:热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可在原有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热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又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称为真热假寒证。

23.津枯血燥:是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变化。

24.风气内动:①肝阳化风。②热极生风。③阴虚风动。④血虚生风。⑤血燥生风

25.正治逆治(治病求本):是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逆病证表象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反治从治(治病求本):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26.阴偏衰—虚热证—滋阴制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偏衰—虚寒证—扶阳制阴—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7.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28.阴阳属性特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29.谷食精气的输布运行过程: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30.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31.六淫的致病特点:故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

32.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牌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33.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灵枢·本神》)

34.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35.黄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36.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37.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证: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38.阳明病热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9.小承气汤证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40.大承气汤证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侬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41.桂枝加芍药汤证: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42.黄连阿胶汤证: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43.霍乱病辨治—理中丸证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44.竹叶石膏汤证: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45.柔痉证治—瓜蒌桂枝汤证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辨证:太阳中风,津亏失濡。

治则:疏散风邪,调和营卫,滋液柔筋。

46.风湿历节证—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辨证:风湿历节(风寒湿邪外袭,痹阻筋脉关节,日渐化热伤阴)。

治则: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

47.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辨证:气虚血痹

治则:温阳行痹。

48.瓜蒌薤白白酒汤证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辨证:上焦阳虚,痰饮上乘,胸阳痹阻不通。

治则:化痰散结,宣痹通阳。

49.小便不利证治—上燥下寒水停证—瓜蒌瞿麦丸证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瓜蒌瞿麦丸主之。

瓜蒌瞿麦丸方:瓜蒌根二两、茯苓三两、薯蓣三两、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

辨证:上燥下寒水停 。

治则:温阳利水,润燥止渴。

50.梅核气证治—气滞痰凝证—半夏厚朴汤证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半夏厚朴汤方:《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辨证:气滞痰凝

治则:开结化痰,顺气降逆。

51.真阴耗竭证治—真阴耗竭

病机:温病日久,真阴耗伤,邪少虚多。

证候表现:低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齿黑,或心悸,或神疲多眠,耳聋,舌干绛或枯萎,或紫晦而脉虚软或结代。

治法:滋养肝肾阴液。

方药:加减复脉汤

52.暑湿弥漫三焦证治—暑湿弥漫三焦

病机:气分暑湿郁蒸弥漫于上中下三焦

53.:发散、行气、行血;: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收敛、固涩;:能泄、能燥、能坚;:软坚散结、泻下通便;:渗湿、利小便;: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54.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恶:就是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

55.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56.妊娠禁忌药的分类与使用原则

禁用药物: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子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砒霜等

慎用的药物: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57.白芷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58.葛根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应用:(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2)麻疹不透。(3)热病口渴证。(4)热泻热痢脾虚泄泻

59.知母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应用:(1)热病烦渴。(2)肺热燥咳。(3)骨蒸潮热。(4)内热消渴。(5)肠燥便秘

60.黄芩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61.大青叶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应用:(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2)喉痹口疮,痄腮丹毒。

青黛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应用:(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2)咽痛口疮,火毒疮疡;(3)咳嗽胸痛,痰中带血;(4)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62.火麻仁功效:润肠通便,滋养补虚。郁李仁功效:润肠通便,利水消肿。松子仁功效: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63.芫花功效:泻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64.雷公藤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应用:(1)风湿顽痹。为治风湿顽痹要药。(2)麻风、顽癣、湿疹、疥疮、皮炎、皮疹。(3)疔疮肿毒。

65.五加皮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香加皮功效:利水消肿祛风湿强筋骨。应用:(1)水肿,小便不利。(2)风湿痹证。

66.藿香功效:化湿,止呕,解暑。应用:(1)湿滞中焦。(2)呕吐。(3)暑湿或湿温初起。

佩兰功效:化湿,解暑。应用:(1)湿阻中焦。脾瘅证。(2)暑湿、湿温。

67.木通功效:利水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

通草功效:利尿通淋,通气下乳。

68.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清利湿热。

虎杖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

69.麦芽功效: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应用:米面薯蓣食滞;断乳、乳房胀痛;肝气郁滞或肝胃不和之胁痛、脘腹痛。

70.使君子功效:杀虫消积。应用:蛔虫病蛲虫病小儿疳积

苦楝皮功效:杀虫,疗癣。应用:蛔虫病蛲虫病钩虫病疥癣湿疮

槟榔功效: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应用:(1)肠道寄生虫病。(2)食积气滞泻痢后重。(3)水肿脚气肿痛(4)疟疾

南瓜子功效:杀虫。应用:(1)绦虫病。(2)血吸虫病 。

百部功效:润肺止咳,杀虫灭虱。应用:(1)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痨咳嗽。(2)蛲虫病阴道滴虫头虱及疥癣

71.仙鹤草功效: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

72.延胡索功效:活血,行气,止痛。应用:气血瘀滞诸痛证

73.牛膝功效: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74.竹沥功效:清热豁痰,定惊利窍。应用:痰热咳喘;中风痰迷,惊痫癫狂。

天竺黄功效:清热化痰,清心定惊。应用:(1)小儿惊风,中风癫痫,热病神昏。(2)痰热咳喘。清热化痰。

75.磁石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龙骨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76.羚羊角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解热镇痛

应用:(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3)肝火上炎,目赤头痛。(4)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5)风湿热痹,肺热咳喘,百日咳等。

77.苏合香功效:开窍醒神,辟秽,止痛,温通散寒。

应用:(1)寒闭神昏。(2)胸腹冷痛,满闷。(3)冻疮。

78.白术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尿,止汗安胎

应用:(1)脾气虚证。(2)气虚自汗。(3)脾虚胎动不安。

79.何首乌功效:制用:补益精血;生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80.百合功效:养阴润,清安神,养胃阴清胃热

麦冬功效:养阴润,益生津,清除烦。

81.砒石功效:外用攻毒杀虫,蚀疮去腐;内服劫痰平喘截疟

82.方剂与治法:常用治法:补八法

83.龙胆泻肝汤

【组成】酒炒龙胆草 炒黄芩 酒炒栀子 泽泻 木通 当归 生地黄 柴胡 生甘草 车前子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

【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2)肝经湿热下注证

84.理中丸

【组成】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治】(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胸痹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等属中焦虚寒者

小建中汤

【组成】桂枝 炙甘草 大枣 芍药 生姜 胶饴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

吴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胃寒呕吐证,肝寒上逆证,肾寒上逆证。

85.回阳救急汤

【功用】回阳救逆,益气生脉。【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

86.生脉散

【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玉屏风散

【主治】表虚自汗。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者。

87.左归丸

【组成】怀熟地 炒山药 枸杞 山茱萸 川牛膝 鹿角胶 龟板胶 菟丝子

【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主治】真阴不足证

右归丸

【组成】熟地黄 山药 山茱萸 枸杞子 菟丝子 鹿角胶 杜仲 肉桂 当归 制附子

【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88.龟鹿二仙胶

【功用】滋阴填精,益气壮阳。【主治】真元虚损精血不足证

89.桑螵蛸散

【组成】桑螵蛸 远志 菖蒲 龙骨 人参 茯神 当归 龟甲 (人参汤调下)

【功用】涩精止遗,调补心肾。【主治】心肾两虚之遗尿遗精证

90.易黄汤

【功用】补益脾肾,清热祛湿,收涩止带。【主治】脾肾虚弱湿热带下

91.安宫牛黄丸—邪热内陷心包证

至宝丹—热闭心包证

92.越鞠丸(芎术丸)

【组成】香附 川芎 苍术 栀子 神曲

【功用】行气解郁。【主治】(湿食)六郁证

93.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 厚朴 茯苓 生姜 苏叶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主治】梅核气(痰气互结)

94.血府逐瘀汤

【组成】桃仁 红花 当归 生地黄 川芎 赤芍 牛膝 桔梗 柴胡枳壳 甘草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

95.川芎茶调散

【组成】川芎 荆芥 白芷 羌活 甘草 细辛 防风 薄荷叶 清茶

【功用】疏风止痛。【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96.小活络丹(活络丹)

【组成】川乌 草乌 地龙 天南星 乳香 没药(陈酒或温水送服)

【功用】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主治】风寒湿痹

97.天麻钩藤饮

【组成】天麻 钩藤(后下) 石决明(先煎) 山栀 黄芩 川牛膝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

【功用】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98.百合固金汤

【组成】熟地 生地 当归身 白芍 甘草 桔梗 玄参 贝母 麦冬 百合

【功用】滋养肺肾,止咳化痰。【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

99.猪苓汤

【组成】猪苓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

【功用】利水渗湿,清热养阴。【主治】水热互结伤阴证

100.实脾散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主治】阳虚水肿

温脾汤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主治】阳虚寒积证

归脾汤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

健脾丸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主治】脾虚食积证

101.独活寄生汤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证

102.枳实导滞丸

【组成】大黄 枳实 神曲 茯苓 黄芩 黄连 白术 泽泻

【功用】消食导滞,清热祛湿。【主治】湿热食积证

枳实消痞丸

【功用】行气消痞,健脾和胃。【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

103.头汗:但头汗出。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进食辛辣

半身汗:一侧身体汗出。中风痿证截瘫等

手足心汗:阴经郁热熏蒸或阳明燥热内结或脾虚运化失常

104.大渴喜冷饮,兼壮热面赤,汗出,脉洪数者里热炽盛,津液大伤,多见于里实热证

口渴多饮,伴小便量多,多食易饥,体渐消瘦者为消渴病

口渴咽干,夜间尤甚,兼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者为阴虚证

渴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者属湿热证

口渴饮水不多,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属温病营分证

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饮后即吐者多为痰饮内停

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 ,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瘀血内停

105.完谷不化:脾虚肾虚食滞肠胃的泄泻

溏结不调:肝郁脾虚(若先干后溏多属脾虚)

106.失神:两目晦暗,目无光彩;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形体羸弱,反应迟钝。

神乱:临床常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和猝然昏倒等多见于癫脏躁等病人

107.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瘀血剧痛

面黑暗淡—肾阳虚;面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面色黧黑,皮肤甲错—瘀血日久

108.瞳孔缩小:可见于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类农药及吗啡氯丙嗪等药物中毒

瞳孔散大:可见于颅脑损伤(如头部外伤)、出血中风病等,提示病情危重;若两侧瞳孔完全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则是临床死亡的指征之一;也可见于青风内障或颠茄类药物中毒等。

109.口撮:上下口唇紧聚,不能吸吮,可见于小儿脐风

口噤:口闭而难开,牙关紧急,属实证,多因筋脉拘急所致,可见于中风痫病惊风破伤风等

口振:战栗鼓颌,口唇振摇,多为阳虚寒盛或邪正剧争所致,可见于温病伤寒欲作汗时或疟疾发作时

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是胃气虚弱的表现;若口角掣动不止,是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之象

110.痈: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有焮热疼痛,并能形成脓疡。病因病机为湿热火毒内蕴气血瘀滞

疽:患处漫肿无头,肤色不变,疼痛不已。病因病机为气血亏虚阴寒凝滞

疔:患处初起如粟如米,根脚坚硬较深。病因病机为竹木刺伤,感受疫毒火毒

疖:患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根浅、脓出即愈的疾病。病因病机为外感火热毒邪或湿热蕴结所致

111.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舌根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另外还有“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的说法。

112.舌绛肿胀者,多见于心脾热盛热毒上壅

吐弄舌:脾有热。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113.痿软:伤阴或气血俱虚

强硬舌:热入心包 ,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

歪斜舌:中风、喑痱、中风先兆。

颤动舌:肝风内动、热盛、阳亢、阴亏、血虚。

114.滑苔:主寒证主痰饮主湿

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

糙苔:伤津之重证

115.郑声—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脏气衰竭)久病脏器衰竭心神散乱

夺气—语言低微,气短不续,欲言不能复言—宗气大虚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便止、首尾不续—心气虚弱或痰蒙心神

错语—言语错乱,语后知错—虚证为心气虚弱神气不足。实证多为痰湿、瘀血、气滞阻碍心窍所致。

116.百日咳—咳声阵发,发则连声不绝,终止时有鸡鸣样回声。风邪与伏痰搏结郁而化热阻遏气道

117.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

118.有胃—徐和从容软滑。有神 —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119.涩脉: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停

120.代脉: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

121.沉涩脉—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122.虚里:按之动而微弱—宗气内虚

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宗气不守

胸高而喘,虚里搏动散漫而数者—心肺气绝之兆

虚里动高,聚而不散—热甚(外感热邪、小儿食滞或痘疹将发之时)。

123.真虚假实(假实证):至虚有盛候

表现:真虚—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胖嫩苔润滑,脉虚无力。

假实—腹胀,腹满,腹痛。

分辨:腹虽胀满,但有时减轻。腹虽痛,但喜按。

真实假虚(假虚证):大实有羸状

表现:真实—大便秘结,腹痛持续不减又常拒按,潮热谵语,舌苔黄燥。

假虚—脉沉,精神沉默,四肢不温。

分辨:脉虽沉但沉实有力;精神沉默但说起话来却声高气粗;四肢不温但身大热。

124.饮停胃肠(痰饮):脘痞腹胀,泛吐清水,水走肠间,沥沥有声,食欲减退。

饮停胸胁(悬饮):胸胁胀满,咳喘引痛,气短息促。

饮溢四肢(溢饮):肢体疼痛沉重而肿,小便不利。

饮停心包(支饮):咳逆喘息,胸闷短气,甚则倚息不能平卧,面部可见浮肿,喉中痰鸣,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呈泡沫状;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弦。

125.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

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日至数日,反复发作

回归热:体温骤然升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

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多次。

126.吸气性呼吸困难:表现为“三凹症”。

127.刺激性蒜味:伴意识障碍见于有机磷农中毒

烂苹果味:提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氨味:提示尿毒症

腥臭味:提示肝昏迷

128.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发绀。

129.斑疹:局部皮肤发红,一般不高出皮肤

丘疹:皮疹局部发红并凸出皮肤表面

斑丘疹:丘疹周围合并皮肤发红的底盘

玫瑰疹:鲜红色的圆形斑疹,压之褪色,松开时复现

荨麻疹:边缘清楚的红色或苍白色的瘙痒性皮肤损害。

130.扁桃体:扁桃体肿大分三度:

不超过咽腭弓者为Ⅰ度

超过咽腭弓者为Ⅱ度

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Ⅲ度

131.蜘蛛痣是体内雌激素增多导致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见于肝硬化和慢性肝炎

132.触觉语颤(语颤)

减弱或消失见于:①肺泡内含气量增多。②支气管阻塞:阻塞性肺不张、气管内分泌物增多。③胸壁距肺组织距离加大:如胸腔积液、气胸、胸膜高度增厚及粘连、胸壁水肿或皮下气肿等。

增强见于:①肺实变。②压迫性肺不张。③较浅而大的肺空洞:见于肺结核、肺脓肿、肺肿瘤所致的空洞。

133.心脏触诊

收缩期:胸骨右缘第2肋间为主动脉瓣狭窄;胸骨左缘第2肋间为肺动脉瓣狭窄;胸骨左缘第3、4肋间为室间隔缺损

舒张期:心尖部,临床意义为二尖瓣狭窄

连续性:胸骨左缘第2肋间及其附近,临床意义为动脉导管未闭

134.舒张早期奔马律的出现,提示心脏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见于各种原因的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心肌炎等。

开瓣音(二尖瓣开放拍击音)见于二尖瓣狭窄而瓣膜弹性尚好时,是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重要参考条件

135.腹壁紧张度

(1)全腹紧张度增加

①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呈板状强直。②结核性腹膜炎时,呈面团感或揉面感。

(2)局部腹壁紧张

①急性胰腺炎出现上腹或左上腹壁紧张。②急性胆囊炎可出现右上腹壁紧张。③急性阑尾炎常出现右下腹壁紧张。

136.肌力分级

0级—无肢体活动,也无肌肉收缩,为完全性瘫痪

1级—可见肌肉收缩,但无肢体活动

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做水平移动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能做抵抗阻力的动作,但较正常差

5级—正常肌力

137.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阳性,表明HBV正在大量复制,有较强的传染性。

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阳性,表明HBV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138.心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右心房肥大P波高尖电压>0.25mVaVF突出

左心房肥大P波增宽时间>0.11秒双峰间距≥0.04秒IIIaVL明显

双房肥大P波异常高大明显增宽呈双峰型

139.传染病根据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期等。

140.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肝炎、丁型肝炎主要经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和注射传播,也可通过母婴传播

141.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临床表现: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症),皮肤充血表现为颜面胸背潮红(三红征)退后病情反而加重是本期的特点

142.肾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分为以下三期:移行期多尿早期多尿后期

143.艾滋病前期中医药治疗

脾肺亏虚——健脾益气和胃——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加减

肺肾亏虚——滋补肺肾——沙参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等

14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普通期:按病情的进展可分为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四期

暴发型: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休克型脑膜脑炎型混合型

145.伤寒:可见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及肺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其中,肠穿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146.急性菌痢中普通型病原治疗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儿童和孕妇患者如非必要不宜使用。

147.消毒消毒种类: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

消毒方法:高效消毒法中效消毒法低效消毒法等

148.知觉的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49.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治疗达到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学病因和消除生物学症状三个目标。

150.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一级—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级—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获取验证码

立即登录 返回页面

有账号!密码登录

请输入图片验证码

图片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关闭

确认